土鳖虫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当地人称为沙虫,得趁潮水退落的时候挖
TUhjnbcbe - 2024/10/20 16:52:00

遥记二十几年前,我在金门当兵时,曾吃到一种很奇特的玩意儿,当地人称之为“沙虫”,快炒而食,味颇甘鲜,只是此虫在台湾从未见过,更甭谈送口大啖了。及至我穷治饮食史后,才发现此虫大有文章,而用它制成的“土笋冻”,更是一款福建著名的小吃咧!金门人所称的沙虫,在厦门可是叫“土蚯”或“士笋”。这种小虫,属星虫纲动物,生长在海水和淡水汇合处的沙滩中,长仅寸余,类似虹蚓。

人们得趁潮水退落的时候挖捞,才会大有所获。主要是用来做成“土蚯冻”(或称“士笋冻”),在大街小巷叫卖。其滋味究竟如何?据清人周亮工在所著之《闽小记》中,可见他只尝过其再制品,未曾亲賭士笋之原貌。接着将溶液舀入碗、盘、酒杯或小茶杯内,冷却成冻。

于享用之际,多配上酸萝卜(切薄片)、香菜、芥末、海蜇皮等,然后淋上芝麻酱、花生酱、辣椒酱、蒜泥、醋、酱油等,酸辣香甜兼具,倘调配得宜,其味更加鲜美。不过,其成品虽晶莹透明,但因胶体中冻着一条条细长如虹蚓的土笋,胆小之人,恐怕不敢轻试。此士笋冻福建沿海各地均有,但以厦门所制者最别致。因当地人惯用小酒盏制成小圆冻块,其晶莹如白汉玉,外形甚为美观。在切片后,再蘸蒜泥、辣酱等调味料而食者,模样较不吓人,也别有番滋味。

事实上,中国人在明代(或更早)时,已懂得吃士笋。只是当时叫“泥笋”。然而,金门不知从何时开始,不食士笋冻,却吃炒沙虫。据说金门人另称沙虫为“三快”,即掌握住以下这三个快字诀,才能尽得其味。其一是它在沙中十分灵巧,时机稍纵即逝,所以捕捉要快,不容片刻犹豫;其二是它质脆而细、水分又多,故不耐久炒,务必大火快炒,迅速盛盘供食;其三是欲尝最佳滋味,必须趁热快食,如放凉再食,必风味大减。

最近再去金门一趟,发现当地有些餐厅已无炒沙虫之名,却增“炒海龙”一味,颇为纳闷,急询店家,方知台湾来的观光客闻虫色变,始终敬而远之。这些餐厅无奈,只好出奇制胜,使它由虫变龙,图个好口彩。这让我想到,山不转路转,路不转水转,只要不硬拗,危机即转机。

二十几年前,我初读清人李渔所撰的《闲情偶寄》,他在书中表示:“论蔬食之美者,日清,曰洁,日芳酸,曰松脆而已矣。因此,他所谓的“至鲜至美之物”,冀(即菌、菇)因口感不松脆,终逊笋一筹,只能当老二。当时,我因吃过的种类还不够多,深信其言。可是近几年来,不但进口的美菌不少,台湾自己栽育的良种亦多,我个人则因口福匪浅,也尝了一些顶好的,于是益对李渔的“高”论不以为然,同时亦对菌的遭遇感到委屈,老早就想伸张“正义”了。中国食用菌的历史极久。南宋人陈仁玉所撰的《菌谱》,乃世界上第一部关于食用菌的专著。书中对合輩(即香菇)、稠膏(乳菇类)的介绍甚详。

1
查看完整版本: 当地人称为沙虫,得趁潮水退落的时候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