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鳖虫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正在消失的民间职业
TUhjnbcbe - 2024/8/30 21:36:00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资源及其匮乏的那个年代,他们凭借自己的手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走村转巷,活跃在村庄、巷陌以及田头,简单的行装,简陋的交通工具,有的甚至依靠步行和挑担,行走江湖。在那个年代里,是他们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呆板、固定的农村模式增添了一丝节奏,填补了当时农村生活落后、物资缺乏所带来的诸多不便的缺憾,是他们给我们的苍白的童年生活送来些许色彩。民间职业,那个年代的生活调味品,珍贵的童年的回忆。

换糖

众多的民间“职业”里,印象最深的莫不是“换糖佬佬”:挑着一副担子,担子的一头塞满旧塑料纸、牙膏皮、凉鞋、旧书报纸等废品;另一头放着一块木板,木板上铺着一张看起来比较干净的布,布的下面可是藏着的“宝贝”:一个圆盘状麦芽糖饼,表面撒了些面粉以防饼和饼之间产生黏连。

午后,随着一阵清脆的铜锣声伴随着一口苏州口音的吆喝声,惊醒了全村午睡的孩童,“破布头烂棉絮,塑料鞋子牙膏皮…….,拿出来换糖啰”,这就是“换糖佬佬”的标准形象。

小朋友们把家里平时收集好的废品拿出来给“换糖佬”,在家长的“教育下”,故意把废品摊得大一些,夸张一点,因为“换糖佬佬”是用目测来定量的,作为行走江湖的老司机就是老司机中的战斗鸡,眼睛瞟一下就心中有数了,随即“铛铛铛”敲下一块麦芽糖,当然也是雷声大雨点小,还故意敲成几块,显得多一点,小孩把糖绕在筷子上,跳跳蹦蹦回家享受去了,老练的小朋友会讨价还价,“换糖佬佬饶三饶”,意思是再敲两块补充一下,“好勒”,“铛铛铛”声震耳,掉下来的糖不够塞牙缝的边角下料,算是饶头,但对小孩来说是来之不易的“战利品”。

收土鳖虫

乡下的土灶旁泥土里、角落旁、缝隙中,生长着一些土鳖虫,看上去真的像缩小版的鳖,表面黑褐色的,油光闪闪,爬的很快,手脚慢的是捉不到的,胆小的小孩是不敢碰的,我们通常在抓到后立刻放入“脚炉”里养起来,集多了就等着收土鳖虫的老头来收购,据说是用来做药品的。他们通常是在早上我们吃早饭的时候过来的,步行挑一副担子,那是两个带盖的铁皮桶,稍微凑近一点就能听到土鳖虫在铁皮桶里爬行的声音,小孩们各自拿着自己的“脚炉”排好队,老头不紧不慢地用小称称着小孩的土鳖虫,然后就一毛、二毛、五毛地付钱,记忆中很少有元以上的票子,当然,那个年代的元票已经算大票面了。

补锅

土灶加大铁锅是乡下“厨房间”标配,大铁锅使用久了难免会漏底,左三年右三年,修修补补又一年,农村里的大铁锅坏了一般都是选择补,不像现在坏了就扔,俗话说:“有需求就有市场”,“补锅匠”这行职业由此而生。小炉灶、小坩埚、小风箱是“补锅匠”的标配“三件套”,记得村西口有棵一人合抱不住的大榉树,补锅匠会在大榉树下卸下担子,生好小炉灶,小风箱口对准炉灶进风口,小坩埚里放几片碎铁锅片,有节奏的“呼啦呼啦”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通红的小坩埚内,铁片早已融化,红得发白,用勺子取一些铁水,滴在破铁锅破口处再敲敲打打处理一下,“老锅”又可以发挥余力了。村民们会把小锅、汤勺、搪瓷杯盆都会拿出来给老师傅,只要能补的一概不拒绝,“叮叮当当”声响彻整个村庄。

爆米花

至今我对爆米花这一行业感受有着一丝矛盾,可以说既盼望又害怕,盼望的是美味,害怕的是那种声响。爆米花职业行头又是三件套:风箱、炉灶、爆米花机,听说爆米花技术比较难学,不信你试试同时“右手画圈,左手来回伸缩”这一动作,那是拉风箱和摇机器的基本功,“黑乎乎圆肚皮,里面藏着好东西”,“圆肚皮”里就是村民们放进去的大米、黄豆、蚕豆、玉米粒等。炉灶里火焰随着风箱的拉动,有节律的起伏着,烟煤特殊的气味夹杂着爆米花的糯香在村里慢慢散开,爆米花机转速渐渐放慢,爆米花老头不时地看压力表的时候,是我们准备逃跑和掩耳的时候,爆米花老头调转“炮头”,对准麻袋口子,大喊一声“放”,一脚踩下去,“嘭”地一声响彻天空,热气和香气蔓延半个村庄,躲在远处的孩童们立马围了上来,盯着白花花的爆米花直咽口水,在大人的允许下,小手你一把我一把抓了就往嘴里塞。

在我们诸多民间职业中,以上几种职业只是众多民间职业中的冰山一角,为我们农村建设作出一定贡献,如今却淡出我们的视野,悄悄“退休”了,对于我们经历过的人来说未免有些遗憾,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发展新型产业,淘汰落后产业是社会发展永恒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打磨,这些“民间职业”只能在报刊杂志、博物馆里找到一丝痕迹,期待今后能将这些“落后产业”转化成为一种“文化产业”,继续为我们的教育后代、旅游资源的开发等作出相应的贡献。

1
查看完整版本: 正在消失的民间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