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鳖虫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梭子蟹是如何成为上海人食物链重要一环的
TUhjnbcbe - 2023/9/25 21:43:00
癜风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原创申知沪志方志上海

梭子蟹背后的故事

八月,上海市民翘首以盼的一件大事发生了!

那就是,开海了!

沉寂许久的渔港和批发市场重归喧嚣。

大家心心念念的各类海鲜齐齐登场。

其中,梭子蟹的“C位”自然不可撼动!

上海人对它的痴迷,绝不亚于大闸蟹。

每当这个季节,

阿拉的餐桌上那能可以少得了梭子蟹?

最天然的食材,最随意的烹饪,都是一道佳肴!

此蟹非彼蟹

……

国人大约是世界上最爱吃蟹的民族,历史也最为久远。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关于食蟹的记载。《周礼天官庖人》记载:“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凡其死生鲜薨之物以共王之膳,与其荐羞之物及后、世子之膳羞。”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在《汉郑氏注周礼》中注述:“荐羞之物谓四时所膳食,若荆州之鱼,青州之蟹胥。”

何为“蟹胥”?晋吕忱《字林》曰:“胥,蟹酱也。”《释名》曰:“蟹胥,取蟹藏之,使骨头解胥胥然也。”由此可见,“蟹胥”这种腌制的蟹酱很可能是最早的蟹品菜肴。而此处提到的“青州”古地名,大约是现今山东半岛北部,由此推测,文中所说大约是一种海蟹。

北宋傅肱《蟹谱》和南宋高似孙《蟹略》,前后相继,是历史上颇有影响的两部关于蟹的专著。而这两部著作中有大量关于江南地区产蟹、捕蟹、食蟹的内容。更为有趣的是,现今上海地区也被明确记载其中。

《蟹谱》(卷下)“白蟹”一节中记:“秀州华亭县出于三泖者最佳,生于通陂塘者特大,故乡人呼为泖蟹。”其后又写道:“亭林湖近顾野王宅,乡人亦号为顾亭林。于天圣末忽生白蟹,即海中所生蠞是也,但蠞不生于淡水,今忽有,因号白蟹。濒江之人以价倍常,靡有孑遗,止一年而种絶。”

文中所说“三泖”即为现松江部分区域,那里出产的“泖蟹”直至今日都是沪产大闸蟹中的“上品”。而“亭林”应该是指现金山亭林镇及周边。这段文字较为详细地记述了来自海中的“白蟹”属性。很显然,它是有别于淡水河蟹的另一品种,此蟹非彼蟹,那么它是否就是梭子蟹呢?

这里出现了一个生僻字“蠞”,又是何意呢?查《康熙字典》可知“似蟹生海中”。而《蟹略》(卷四)也写道:“海物志云蠞,俗呼曰蟹,经霜有膏曰赤蟹,无膏曰白蟹,海人以卤盐之曰缸蠞……”有趣的是,在《康熙字典》同一页上还有另一个“蠘”字,读音同为“Jie”,而意为:“似蟹而大,壳螯有棱锯”。从字面上看,这更符合梭子蟹的外形特征。再看其出处为《闽中海错疏》,笔者按图索骥,找到原文如下:“蠘似蟹而大,壳两傍尖出而多*,螯有棱锯,利截物如剪故曰蠘,折其螯随复更生,故曰龙易骨。蛇易皮,麋鹿易角,蟹易螯,二三月应候而至膏满,壳子满脐,过是则味不及矣。”

《蟹谱》(卷下)“白蟹”一节的记载

《康熙字典》中“蠘”“蠞”的释义

《闽中海错疏》中“蠘”的释义

《闽中海错疏》成书于明万历年间,作者屠本畯,浙江鄞县人。该书共三卷,按当时对海洋生物的认识,分门别类地记载福建沿海一带的水产动物,虽然所列种类还不够丰富,描述也不像现代专业论著那么精准和详细,但以当时人们对大自然的认知来讲,已颇具科学性,特别是对于研究福建和浙江的海洋生物而言,很有价值。从内容和分类方法来看,该书也可归入动物志的范畴,或可称为国内现存最早的地区性水产动物志。据此内容,我们已经可以勾勒出一幅画面,“蠘”“蠞”基本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梭子蟹,只不过不同地区的称谓各异而已。为了能找到更多可作支撑的史料,还是要从地方志书着手。

《嘉定赤城志》是南宋时期编修的一部台州总志,*?、齐硕、陈耆卿等人负责。成*定十六年(年),又因南梁曾设赤城郡,故名《嘉定赤城志》。全志共四十卷,记事从秦汉以前至宋。被认为是台州现存方志之中承上启下、最具特色的一部。我们可以在其中找到关于蟹类详细记载。该志卷三十六土风门中有记:“蝤蛑八足二螯,随潮退殻,一退一长,最大者曰青蟳,斑者曰虎蟳,后二足扁阔名拨棹云,蟹类蝤蛑而殻鋭螯铦利,断截如剪,故一名曰蠘,有赤膏者俗呼为母蟹,冬以卤渍之曰刚蟹,其无膏者曰白蟹。”

《嘉定赤城志》中蟹类的记载

这段文字中又出现了诸如“蝤蛑”(yumu)“蟳”(xn)“拨棹”(bōzho)这样的名词,而且从行文中可知它们的外形还有着各种细节差异,那么这些又是什么蟹呢?

中华文化传承中,词源研究是重要组成部分。从东汉刘熙的《释名》以来古人就在探讨事物的“得名之由”上下了一番深功,对于自然界动植物的名称由来也是如此。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这段历史时期,出现了类似《岭表录异》《酉阳杂俎》等记载物产风土、历史人文的重要笔记。

《岭表录异》又称《岭表录》《岭南录异》,唐代刘恂著。刘恂于唐昭宗时曾任广州司马。故该书中多记载岭表(两广)地区物产和少数民族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等,又以广东为最多。历代一些文献、丛书、志书等,很多援引《岭表录异》的记述来考证相关史实。清代陆锡深《聚珍本提要》对其的评价颇具代表性:“粤东舆地之书,如郭义恭《广志》、沈怀远《南越志》皆已不传。诸家所援据者,以恂是编为最古……其中记载博赡,而文章古雅,于虫鱼草木所录尤繁,训诂名义,率多精核……盖不特图经之圭臬,抑亦苍雅之支流,有禆多识,非浅尠也。”

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这本“奇书”中是怎么说的吧。“蝤蛑乃蟹之巨而异者,蟹螯上有细毛如苔,身上八足,蝤蛑则螯无毛,后两小足薄而阔,俗谓之拨棹子,与蟹有殊其大如升,南人皆呼为蟹……”显而易见,体型大小、螯上是否有毛、小足的形状都是区分不同蟹类的主要元素。

《岭表录异》中蝤蛑的记载

中国历代古籍有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那就是插图。这种情况在宋以后开始有所改善。南宋洪迈撰写的七十四卷《容斋随笔》包罗甚广,资料丰富,凡经史百家,文学艺术及宋代掌故。其中提到吕亢所著的《临海蟹图》:“文登吕亢,多识草木虫鱼。守官台州临海,命工作蟹图,凡十有二种。”这位吕先生,北宋进士,官至浙江临海县令。此人有一大爱好,那就是观察研究各类动植物,特别痴迷于蟹类。为官之余除撰写相关研究笔记,还请专人画了十二种蟹类的图谱。非常可惜的是,蟹图此后失传,仅存文字,这也给后人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各类文献中讲了那么多,到底它们都长得什么样呢?

待到清朝初年,一位名叫聂璜的杭州人改变了这一切。据他自述,年轻时曾在杭州学画,一生游历江浙滇黔荆豫冀闽诸地,终生未仕。康熙三十七年(年),聂璜在研读了包括吕亢在内等前辈的论著后,集稿誊绘,初步完成《海错图》的创作。《尚书禹贡》曰:“厥贡盐絺,海物惟错”。“海错”中的“错”,意为错杂;“海错”一词,意指种类繁多的海生物。

雍正四年(年),时值编纂《古今图书集成》,清廷在全国收敛书籍之时,太监苏培盛将《海错图》带入宫。据说,乾隆即位后,非常看重这套书。他命人把这套画册重新修补、装裱,闲来无事的时候,总爱翻阅。乾隆还把《海错图》收录在自己组织编纂的《石渠宝笈续编》中。民国时期,日*侵华,故宫文物南迁,辗转之中,《海错图》被分开,三册留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册被带到台北。

《海错图》全书共绘图余幅,描绘了鱼虾蟹贝等诸多海生物,还记载其传说掌故,兼具艺术、科学性。而诸多蟹类的绘图集在第四册中,也就是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的那册。那么就让我们来一睹他们的真面目吧!

《海错图》(第四册)所绘“石蟳”

《海错图》(第四册)所绘“拨棹”

《海错图》(第四册)所绘“福州膏蠘”

聂璜发现,古籍中还有个蟹名叫“拨棹”,和蠘的形态描述很相似,这二者是什么关系呢?聂璜亲自走访沿海各地,进行田野调查。最后,他做出判断:蠘就是拨棹在福建的别名。他说:“拨棹……在闽则呼为蠘而巨。”也就是说,“蠘”“拨棹”=“梭子蟹”。事实上,今天的福州人依然把它奉为蠘中正宗,卖三疣梭子蟹的店家会挂出牌子,上书两个大字“正蠘”,以区别其他种类的梭子蟹。

如此看来,聂璜画中的“福州膏蠘”,可以鉴定为三疣梭子蟹,而“拨棹”亦是梭子蟹无疑,至于“蝤蛑”,应该就是青蟹之类。事实上,在海洋生物学分类中,梭子蟹总科(Portunoidea)分8科,其中的梭子蟹科又分6亚科,再其中的梭子蟹亚科又分12属,而梭子蟹、青蟹(Scyllaolivacea,英文orangemudcrab、brownmudcrab)都是其中一属。梭子蟹属又涵括24种,这其中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ulatus)为我们最为常见之品种。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余种蟹类中,梭子蟹可归入经济价值最大之类。常见有红星梭子蟹、运海梭子蟹和三疣梭子蟹。这三种梭子蟹同为梭子蟹属梭子蟹亚属,该亚属头胸甲表面具有横行的颗粒棱线或成群的颗粒。甲面分区明显。额缘具有4枚小齿,全身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因头胸甲梭形且胃、心区背面具3个明显疣突而得名。复眼1对,具柄。步足5对,第1对大而坚硬,称螯足,第5对步足平扁如桨,称“游泳足”,这也与古籍中“两小足薄而阔”的描述吻合,有较强的游泳能力,被列为底栖游泳动物。故此,其英文名也称“swimmingcrabs”。

年上海出版的《水产画报》(第三期,蟹专号)中记载的梭子蟹

由此看来,即使从现代科学分类角度来讲,我们先人对各类海蟹的观察和研究亦可算是细致入微。而我们现今惯用的“白蟹”“青蟹”“蠘”“蟳仔”各类俗称,也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作为支撑。

大海馈赠取之有道

……

上海附近沿海沙洲较多,东西横列,构成了若干个沙沟,是各种洞游鱼类在*海、东海的产卵和索饵场。鱼类中有小*鱼、大*鱼、白姑鱼、带鱼、虾蝶、鱿鱼、鳗鱼、河豚等,也盛产毛虾和梭子蟹。

另一个值得

1
查看完整版本: 梭子蟹是如何成为上海人食物链重要一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