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鳖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陈嶔崎一辈子的粮食缘 [复制链接]

1#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nb.ifeng.com/a/20200114/8061710_0.shtml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人李绅这首妇孺皆知的诗歌《悯农》,可谓道尽了粮食之来之不易,以及农人生活之艰辛。可见,从古至今,务农一直是一件苦差事。记得当年上学时,考个中专或大学,从此跳出“农门”,是诸多农家子弟刻苦学习的最大动力之一。可偏偏有这样的人,只因无法忘却当年插队时的那片土地,和那里淳朴的乡亲,年届六十之际,从城镇跑到乡村,做起农民,种起粮食来。这个人,就是上海谷满香粮食种植合作社理事长——陈嶔崎。

插队落户到杨溇

陈嶔崎的上海谷满香粮食种植合作社在庄行镇杨溇村,秋收时节,我来到合作社。刚进合作社大门,只见院子里堆满了刚刚收割下的稻谷,散发着阵阵新鲜稻谷的清香,谷满香,倒真是名副其实。合作社的员工正在用铲车把稻谷运到烘干机里去,负责过磅的大爷告诉我,最近一直在忙着收粮食,他们已经十几天没回家了。

合作社的员工这么忙,他们的理事长当然也不会闲着,原本约好了九点半的采访,等了很久,老陈才从外边匆匆赶回来。他说每年这个时候都忙得没空睡觉,早已经习惯了。因为老陈下午还有许多事要做,我们的采访在匆忙中开始了。

陈嶔崎说,之所以到杨溇村来创建粮食种植合作社,是因为自己与杨溇村有缘。原来老陈母亲的祖上,以前就一直生活在庄行镇杨溇村牛溇13组。直到他外祖父这一代,才从乡下搬到庄行镇上,在镇上开了家茶馆,茶馆的名字叫“汇福园”。到陈嶔崎母亲这一代,已经不经营茶馆了,老陈的母亲在庄行乡下当民办教师,老陈的父亲是上门女婿,在庄行镇上的农业银行工作。父母的工作听着还不错,但和那时候的一般家庭一样,陈嶔崎有好几个兄弟姊妹,加上外祖父母和父母,家里人口众多。陈嶔崎记得,那时候粮食特别紧张,尤其是长身体的时候,好像老是吃不饱。那时候,陈嶔崎就想:什么时候自己去种粮食,那就可以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再也不会吃不饱了。

年,18岁的陈嶔崎终于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了。作为知识青年,他该下乡插队去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杨溇村。因为他想去看看他的祖先们生活过的那片土地,他要在那片土地上,种出永远也吃不完的粮食。陈嶔崎被安排到了杨溇6组,从此,他与这片先祖们曾经艰辛劳作,洒满了汗水的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乡亲们,缘分更深了。

知青岁月里,陈嶔崎终于体会到了先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落地摔八瓣”的艰辛滋味。

从未干过农活的陈嶔崎,被当作成年男劳力,在生产队里干起了农活。除了开拖拉机,记工分以外;农忙时,插秧、割稻、挑稻样样不落下;农闲时,还要去开河。陈嶔崎说自己开过四次河,有两次是浦南运河的东段和中段,一次是燎原农场的排河,另外一次就在庄行的柴塘。

开河一般都在冬季农闲时,早上5点出门时天还未亮,晚上6点收工时,天已经黑了。早出晚归也就算了,对于在镇上出生、长大的陈嶔崎来说,最难受的还是他的肩膀。很快,他的肩膀就肿得像个馒头。其实,要偷懒也不是不行,因为,陈嶔崎他们生产队,并没有像一般的生产队那样,量好了尺寸,给每个社员分好了该开挖的土方。但年轻气盛的陈嶔崎从没想过要偷懒,他要和乡亲们同甘共苦。开河时,大家都在当地老乡家打地铺,他们借宿的东家这么评价陈嶔崎:倒是没看出来你是个插队落户的知青,干活一点都不偷懒。有了这样的评价,陈嶔崎就满足了。

除了开河以外,让陈嶔崎印象深刻的还有晚稻插秧的季节。那时候正值大暑,烈日暴晒下,秧田里的水差不多可以达到40摄氏度,踩进去都感觉烫脚。汗珠子不断地往下流,流得眼睛都睁不开;不一会儿,人就被晒得头晕眼花了。身处水汪汪的秧田,只有插完一行,才有歇一歇的可能,可是回头望望身后的田埂,还是那样的遥不可及,简直令人绝望。傍晚时分,看着下班路过的教师和工人,陈嶔崎第一次产生了这样的念头:一定也要当上教师或者工人,这农民的日子,实在太苦了。

创办谷满香合作社

年,在当了整整6年农民以后,陈嶔崎当工人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成了庄行粮管所的一名正式员工。此后的30年,陈嶔崎一直在粮食系统工作,先后担任过光明、胡桥、新寺等地粮管所的主任。和在农村插队时一样,陈嶔崎认真踏实、勤奋向上,带领职工做好粮食的收购、加工、保管工作。由于一直在和粮食打交道,陈嶔崎时不时地会想起杨溇村的乡亲们。自己过上了岁月静好的日子,可乡亲们还在那片田野里辛勤劳作,该怎样让他们摆脱传统农耕劳作的艰难生活呢?这个想法始终萦绕在陈嶔崎的心头,挥之不去。

年,阔别杨溇30年的陈嶔崎,回到第二故乡,以54岁的年纪开始创业。当年12月,上海谷满香粮食种植合作社注册成立,陈嶔崎担任理事长。他吸纳农户入社,土地流转入股,村民在合作社既是股东又是工人,既能拿土地分红,又能每月领工资,帮助农民提高了经济效益。

十多年来,合作社生产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现有社员25人,拥有水稻种植面积亩,其中生态农场面积亩。合作社实行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现有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无人机、烘干机、施肥机等各类机械设备46台(套),还有可以低温储存原粮吨、大米吨的两座冷库。合作社的服务辐射周边农户户,面积2万多亩,村民种地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辛苦了。

谷满香粮食种植合作社坚持生态种植绿色发展,为确保稻米生态优质、营养可口,合作社的生态农场不使用化学农药防病除虫。在稻田中间安装了太阳能杀虫灯、诱捕器,放养赤眼蜂,田埂边种植了芝麻、毛豆、香根草、百日菊、荷花等植物,为害虫的天敌营造了良好的栖息场所,有效地杀灭了水稻病虫。亩生态水稻田里,不用化学剂除草,全部采用人工除草。同时,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水稻前茬种植紫云英、蚕豆等植物绿肥,稻草不焚烧,秸秆%粉碎还田。这样,土壤有机质肥料充足,土疏松肥沃,产出的生态稻米晶莹剔透,软香可口,营养丰富,深受市民喜爱。年,合作社生产优质稻谷0吨,名列同行业前茅。年,谷满香粮食种植合作社,成为奉贤区第一批获得有机大米证书的合作社。

合作社坚持生态种植绿色发展,在取得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合作社种植的生态水稻比常规水稻的亩销售收入元,除去人工、肥料、管理等成本每亩约多0元,每亩净收入仍要比种植常规水稻的净收入增加约元。

成立乡贤会回馈众乡亲

如今的谷满香粮食种植合作社,是奉贤区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上海市粮食作物绿色丰产高质高效创建示范点,上海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基地,获评国家级农民示范专业合作社,陈嶔崎也荣获了全国优秀农民合作社理事长等荣誉称号。

其实,合作社成立之初并不赚钱,第一年还亏了十几万元,后面几年也只是保本,直到年,才开始有盈利。科学种田赚了钱,陈嶔崎首先想到的就是回馈村民。

年春节,他给村里的20多户困难户每户送上了价值元的慰问品,让他们也能开开心心过个年,此后他每年给困难村民送钱送物献爱心。元宵节的时候,陈嶔崎又在当年插队的杨溇6组搞了个百家宴,大家聚在一起,做圆子吃圆子,共度元宵佳节的同时,忆往昔峥嵘岁月,话今朝美好生活。

年8月,在陈嶔崎等人的带动下,杨溇村成立了乡贤会,陈嶔崎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年春节,陈嶔崎与乡贤吴新源一起出资6万多元,为杨溇村村民送上了三件文化大礼:一是为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送上了一台收音机,方便老人们听歌、听戏、听新闻;二是请演出团队为村民送上了一台“杨溇春晚”;三是邀请书法家书写春联送给每家每户,让村民们热热闹闹过大年。

年,当陈嶔崎看到村里有的轻度残疾人,因没有就业机会,家庭经济困难,就主动招收了46位轻度残疾人进合作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让他们每个月增加一份收入。陈嶔崎还连续多年资助村里的困难大学生;在区里举办的东方美谷圆梦行动中,送上洗衣机、电动车,帮助十多位村民圆了梦想;重阳节送重阳糕和食用油,春节送慰问品更是成了陈嶔崎坚持多年的老规矩。

年七一前夕,谷满香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给庄行镇名困难老党员,送去了“美的牌”落地电风扇;年的七一前夕,合作社党支部又给杨溇村的名共产党员,送去了新颖美观的电热水瓶。

陈嶔崎还积极参与杨溇村创建和美宅基的工作,主动认领顾月塘“民间河长”这个没有报酬的“差使”,多次组织员工清理河道,整治环境卫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