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鳖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70后80后,还记得小时候的勤工俭学 [复制链接]

1#

今天忙里偷闲,我带孩子去了郊区的象头山转转,在山林里,一种久违的回忆忽然闪现在脑海里,那就是儿时的“勤工俭学”。

现在城里的小孩每天困在校园和家里,很少有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所以,“研学”这个词在近年来开始流行。但是我始终觉得,研学有时候很表面化,孩子们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既没有充分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也没有真正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有人会问,现在的“研学”和小时候的“勤工俭学”有什么区别?答案很简单,“研学”是要交钱给组织机构,“勤工俭学”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交给学校。

小学一年级,我们就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有人会问,一年级学生能干什么?那你小看了我们那时候农村的孩子了。我们那代人,会走路就会帮家里干活了,农忙时节的乡村,在田埂上经常能看到我们跌跌撞撞,给爸妈送水的身影。

一年级的时候,勤工俭学主要是摘茶叶。在前一天,老师就布置了任务,明天要勤工俭学,明天上学的时候了,每人要自带一个小篮子来学校。

早上8点,我们就出发了,排着整齐的队伍步行到了茶场。茶场的师傅给我们稍作示范,并交代了要摘什么样的叶子时候,我们就开始分片区采摘茶叶。

那时的我们,甚至还没有茶树高,一个个瘦小的身影就这样穿梭在茶园里。小时候,我们做事情是那么的认真,一双双勤快的小手不断地掐断鲜嫩的茶叶梗,再把嫩叶放进自己的小篮子里。

中午的时候,我们停止了采摘,提着篮子去过称。茶场付给学校的工钱是一斤茶叶一分钱。大家看清楚了,确实是一分钱。但是那时候的一分钱能买什么呢?一粒糖果一分钱,一个包子5分钱。

在一年级的同学中,摘的最多的有六、七斤,摘得少的只有三斤左右。虽然很辛苦,大家都很快乐,因为不用上课,可以在野外活动。

除了这种集体的劳动,我们的勤工俭学还有另一种形式。老师会布置一些任务,在规定的天数内要上交多少钱,一般是几毛钱。这些钱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当然,即使你想跟父母要这笔钱,父母也不会给,因为那时候家家都很穷。

在我的勤工俭学中,我做得最多的是采摘一种中草药,青木香。

这种草药能卖钱的地方并不是上面的果,而是长在地下面的根茎。父母会给我们一把小铁锄,我们那里叫做“篮挖子”,意思是能放在篮子里的挖土工具。

放学以后,我们就挎着篮子,爬到山上,到土坡上去找清香木,发现一株后顺着藤再找到根部开挖,直到把能挖出来的根茎全部刨出来。青木香的根茎挖出来以后,还要洗干净,放到太阳下暴晒。晒干的清香木一斤大约能卖5分钱。

小时候,我们挖的草药里还有一种“老鼠药”。这种草药一般在田埂上,坡地上,石缝中都能找到,大约20多厘米高,上面还长着小白花。后来,我查了资料,才知道这是野生天葵的一种,也是挖下面的茎块入药的,晒干后大约几毛钱一斤。

除了挖植物,我们的勤工俭学,还有一件有意思的劳动,挖土鳖虫。这种爬行类小动物一般生活在在农村土墙的墙根,墙缝里。我们一般用一根筷子伸进这些小缝隙把它们掏出来,用我们农村量米用的竹筒装着。

这种土鳖虫晒干后,卖给供销社大约也是几毛钱一斤。

除了集体劳动挣钱和挖中草药卖钱之外,我们的勤工俭学有时候还要上交实物。记得我们读初中的时候,学校布置一项勤工俭学任务,每人交十斤松果。

湖南的农村,松树以马尾松居多。马尾松的树干比较粗糙,男生还是比较好爬上去,女生就比较麻烦了,所以这种活需要男女搭配了。我们一般是由爬到树的分叉位置,用一根竹竿把松果打了下来,女生再在下面捡起放进麻袋里,扛下山之后再分。

十斤松果不是那么好完成的,有时候,我们连续几天都是天色很晚,太阳下山才乘着最后一点光亮回家。

现在回想起那个时代,人们真的很淳朴,也很听话。如果当时的情景放到现在,要搞勤工俭学的话,恐怕网上会骂声一片,什么学校借机敛财,无视学生安全等,谁也不敢去布置这样的任务。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特点,勤工俭学就是我们那一代人成长的烙印。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学生时代。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