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鳖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膏腴甘蔗龟,漳州最金贵的害虫,奈何芳 [复制链接]

1#

膏腴“甘蔗龟”,漳州最金贵的害虫,奈何芳踪难觅

BY小企

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每座城市都有特殊的出产,独特的食材。当它们被当地人用自古流传的方式烹饪,就能产生当地独有的味道,成为一个地方的味觉标志,一座城市的美食记忆。

很多人可能会把上图那些昆虫误认为是蜜蜂。

实际上并不是,它们其实是蝉的一个品种,在漳州,主要生活在甘蔗田里的泥土里,以吸吮甘蔗头(埋在地里的根部)中糖汁为生。漳州人叫它“甘蔗龟”或“蔗头龟”。

在我读到初中课文《青纱帐甘蔗林》的时候,老家漳州郊外密集种植着广阔的甘蔗林。这些甜蜜的农作物不仅为漳州糖厂提供生产白砂糖的主要原料,还被手工作坊用来熬制红糖,炼制冰糖,顺带生产如蜂蜜一般的霜仔水。

诗人郭小川在他的诗歌里写到:“北方的高粱地里没有这么甜、这么香!这里是甘蔗林,而不是北方的青纱帐;北方的青纱帐里没有这么美,这么亮!”

有意思的是,甜蜜甘蔗林对蝉也有极强的吸引力,它们把卵产鱼甘蔗田的泥地里,孵化成长的若虫(就是“甘蔗龟”)就以吸吮甘蔗的根须或甘蔗头的汁液为生。

把甘蔗龟油炸了吃,那种咬一口脂膏直冒,酥脆可口的感觉是我(所有漳州70年代以前的人)儿时记忆中特别辉煌的美味篇章。

儿时吃蔗头龟的吃法,与清代宁波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里的记载完全吻合。“蔗虫出土后,净洁,炊僵,晒干,抚去其足,然后以油炙之,则腹膏饱满,无上佐酒物也。”

又,安徽人胡朴安在上世纪40年代出版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记潮州食俗,其中的《蔗虫》条目:“此虫寄生于蔗之根须中,冬月收获蔗时,农人取出之,形似蝉之幼虫,大如蚕茧。小儿盛以竹篮,沿门叫卖,百钱可售六七十个。用水洗净,入油煎熟,撒以盐,味香可口。”

潮州与漳州相邻,上世纪又同属重要产糖区。所述情况理应相同。蔗龟寻获不易,市场需求量大,还承担出口换外汇的任务,因此价格高昂。记得90年代中期,一斤左右,而那时很多人月收入还到不了。

如今漳州糖业凋零,郊外的甘蔗田早被香蕉林替代,甘蔗龟逐渐从市场上消失。至少二十年来,芳踪难觅。

回芗时同学带着吃宵夜,惊见店家冰柜里有,赶紧下单拍照。据介绍:这些是由广西购得,不算本地土产啦。

深以为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