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妈妈永远“在线”》,该书的作者也就是臭蛋妈妈,用“育儿笔记”记录了养育过程中的种种挣扎与选择、收获与遗憾。她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诠释妈妈的“在线”——是沟通与互动,是支持与托举,是只要孩子需要,妈妈永远都会在的守护。第1章:留学是“亏本”的买卖吗?为什么送孩子留学?从送臭蛋出国读书开始,常常有人这么问我。我一般笼统地回答,是为了让孩子体验不同的文化。其实,这个回答挺扯淡的。也会遇到特别“热心”的人,非要帮我算笔账:留学几乎要花掉上海一套房子的钱,读完回来,未必找得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海龟”的薪水未必有“土鳖”的高;哪怕找到了工作,薪水也不错,可何时才能收回投资?在这样的“灵*拷问”面前,我只得甩锅给臭蛋:“是是是,您说得很对,可是没办法,臭蛋是个学渣,在国内真读不下去了。”然后,便尽量避开这个话题。和一个把养育孩子视为投资理财的人,有什么好多说的?但臭蛋也不能完全说是替我背锅,因为即使他还算不上是个彻底的学渣,可离学渣也仅一步、或许两步之遥。事实上,从一年级到九年级,从学习成绩到在校表现,他都属于“腰部以下”的学生。都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现在想来,是我害他输在了起跑线上,虽然我始终对起跑线一说存疑。记得在臭蛋即将从学龄前儿童成长为一年级小学生的那个夏天,班主任要来家访。臭蛋很兴奋。我严禁外公、外婆跟他唠叨什么“上学要收骨头啦”之类的话,而是戏精附体地跟他说,“哎呀呀,不得了,了不得,你要做小学生了”。在我的哄骗之下,他对即将到来的读书郎的苦逼生活一无所知,反而充满了期待。班主任来的那天晚上,他每隔几分钟就问我,时间到了吗,老师快来了吗;门铃一响,他从沙发上弹射起来,一溜烟地往楼下跑,身后甩下一句“我去接老师”。那时我家住6楼,没有电梯,我这当妈的只是懒懒地倚在门口等老师,及不上臭蛋的礼数周全。已经不记得那天家访老师都说些什么了,只记得临别前,老师回首看向臭蛋的眼神,莫名有些“幽怨”,也莫名让我一惊,以致久久不能忘怀。臭蛋却只欢快地在沙发上扭来扭去、蹦上跳下。老师欲说还休,但最终什么都没说。从臭蛋身上收回目光,老师转而看向了我,问道:“孩子现在能认多少字?”我一时语塞,回答不上来。这下,“幽怨”的眼光在我身上停留了几秒钟。什么都没说,老师走了。送走老师,我总觉得有点不妥,心急慌忙地从一堆玩具里“捞”出被臭蛋扔在最底下的识字卡片,揪着臭蛋认字。测试结果,他能认得个字。个字啊!这还没读书啊!这多了不起啊!我立即发短信向老师汇报,那时还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