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李某,男,30岁。
初诊:患者以摔伤右足肿胀,疼痛,活动受限5小时为主诉入院。门诊检查拍片后被确诊为“右距骨骨折”。患者入院后,局部肿胀严重,在局麻下行跟骨持续牵引,骨折局部外敷三七消肿止痛散,口服活血祛瘀汤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预防张力性水疱。
处方:三七消肿止痛散。三七、红花、川芎、制乳香、制没药、血竭、续断、川牛膝、土鳖虫。鸡蛋清调糊,敷患处,每日两次。
活血祛瘀汤加减。当归、续断、桃仁、红花、川牛膝、钩藤、紫花地丁、大*、地龙、穿山甲(烫)、延胡索、伸筋草、甘草。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两次。
二诊:应用活络骨康丸。当归、丹参、鸡血藤、赤芍、土鳖虫、制乳香、制没药、延胡索、制何首乌、*芪、骨碎补(烫)、砂仁、全蝎、甘草。每次6克,每日3次,口服。
按语:复杂距骨骨折的特点是距骨无肌肉附着,且全部骨质几乎被软骨关节面所包围,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距骨颈前外侧进入的足背动脉关节支。胫距关节和距跟骨间韧带所供应的血运有限,因此当距骨骨折有移位或距骨有脱位后,容易发生缺血性坏死。
距骨骨折、脱位仍然是一种使骨科医生感到治疗困难的损伤:1.只占足部骨折的3%~6%,在治疗结果上,少有大宗病例报道,医生对这种损伤相对不熟悉;2.距骨位置较隐蔽,骨折后不易从常规X线片上发现,也不易切开复位,获得好的内固定;3.距骨参与形成踝、距下和距舟等关节,具有重要的生物力学功能,一旦破坏,对足功能影响较大。
患者入院后,局部肿胀严重,抬高患肢,骨折局部外敷三七消肿止痛散,口服活血祛瘀汤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治疗过程中特别注重中医三期辨证施治,早期行气活血;中期祛瘀生新,接骨续筋,以活血化瘀药改善微循环,对增生或变质的结缔组织有复原作用;后期补益肝肾,强筋壮骨,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健则髓充,髓满则骨坚。临床中均口服传统中药方剂:早期应用活血祛瘀汤行气活血,消肿止痛;中期应用愈骨胶囊祛瘀生新,接骨续筋;后期应用活络骨康丸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有效防止距骨骨折不愈合及距骨缺血坏死。
注意事项:1.入院后积极预防张力性水疱发生;2.对距骨骨折复位要求尽可能解剖复位并确实做到固定牢靠;3.功能锻炼一定要遵循早活动、晚负重的术后处理原则;4.注重中医关于骨折的三期辨证施治原则:早期宜活血化瘀,中期接骨续筋,晚期补肝肾壮筋骨,即瘀祛、新生、骨合。
案例二
胡某,男,30岁。
初诊:患者以撞伤左小腿及左足肿痛活动受限10天为主诉入院。10天前,患者驾驶汽车行进中因刹车失灵而撞车致左小腿、左足外伤,伤后昏迷约10分钟,醒后无再度昏迷现象,伤肢多处皮肤擦伤,左足伤口约7厘米,出血,被紧急送到当地卫生院进行治疗,经外伤清创缝合,左小腿夹板外固定,左小腿外侧有长2厘米的伤口已给予缝合,肌肉注射青链霉素,其他药物不详。患者平素有胃痛史,无其他急慢性疾病史。
处方:逐滞活血汤。当归6克,赤芍4.5克,桃仁4.5克,红花1.5克,川牛膝4.5克,杜仲3克,川续断6克,广陈皮4.5克,补骨脂3克,茴香3克,土鳖虫16克,粉甘草1克,大*3克。
患者主要症状为左小腿及左足肿胀疼痛伴出血,活动受限,神志清,精神差,口干喜热饮,舌红,苔薄*,脉弦细,证属气滞血瘀,治疗以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接骨续筋为法。
本方所治证候,系跌仆损伤,骨断筋伤,血溢脉外,瘀肿疼痛,痛不可忍,血瘀气滞不通而痛。治疗以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接骨续筋为法。故方用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大*归经入肝,行瘀活血,通络止痛,活血通经,攻逐凝瘀,瘀祛骨愈;茴香行气活血;牛膝活血祛瘀,引瘀下行;补骨脂补肾强骨;续断、杜仲舒筋活络;土鳖虫收湿、敛疮、生肌;甘草能缓急止疼,和中调药。全方共奏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效,使瘀祛新生,痛自舒,血脉和,骨接筋续。
案例三
刘某,男,14岁,学生。
初诊:患者以撞伤髋部、右下肢,疼痛并活动受限10小时为主诉前来就诊,系2小时前拖拉机撞伤,倒地后车轮自右小腿上压过,髋部及右下肢疼痛,伤后即不能站立及行走。查体:神志清,精神差,表情痛苦,查体合作。舌暗淡,苔薄白,脉弦。双下肢持重功能丧失,右小腿中段以下肿胀,皮下瘀血,局部皮肤破损,右小腿中段压痛(+),骨擦音存在,骨盆挤压分离试验(+),双侧腹股沟处压痛(+),大转子叩击痛(+),双髋关节被动活动时疼痛剧烈,活动度因疼痛拒查,踝关节活动尚可,足背动脉及末梢循环可。X线检查显示:双侧髋臼骨折,断端移位,右胫骨中段粉碎骨折并移位。入院诊断:1.骨盆骨折;2.右胫骨中段粉碎骨折。
证属:气滞血瘀、骨断筋伤。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治法: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卧床,给予活血祛瘀汤。
处方:当归10克,续断10克,炒桃仁10克,红花10克,川牛膝10克,钩藤10克,紫花地丁10克,大*8克,穿山甲(炙)3克,延胡索10克,伸筋草15克,甘草6克。共15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
初诊后10天即更换方剂,因骨折部位特殊,局部瘀血阻滞诸症显著,故加强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药物使用时间。
二诊:局部肿胀明显减轻,疼痛减轻,X线检查显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已有少量骨痂形成,周围软组织略肿胀。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辨证为骨折中期,需要调和营卫,散瘀止痛,续筋接骨。治疗以调整夹板固定,床上练功为法,方剂为愈骨散(现为愈骨胶囊)。
处方:当归10克,炒杜仲10克,骨碎补(烫)10克,制何首乌10克,熟地*10克,龟甲10克,三七3克,延胡索10克,川牛膝10克,红花10克,血竭10克。共10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
三诊:局部疼痛压痛消失,X线检查显示:骨折对位对线好,骨痂生长,骨折线略模糊。嘱咐其坚持服用愈骨散半个月,负重锻炼。
1年后随访,患者骨折已完全愈合,功能恢复,无不适。
按语:患者因暴力损伤致骨盆,右胫骨中段粉碎骨折,查体骨折特有体征畸形、反常活动、骨擦音和骨擦感存在,X线检查已经证实。按骨伤科三期辨证,早期处方以活血祛瘀、消肿止痛、通经络、利血脉为主,后以散瘀止痛、调和营卫、续筋接骨为用,瘀滞即消,筋骨乃生,平乐郭氏正骨,善于手摸心会,正骨推拿,内连筋骨,消瘀滞,针对创伤肿胀疼痛之症,亦常用三七消肿止痛散等药物外用。该患者因有皮肤破损,未使用外用散剂。经过治疗后,患者瘀滞得消,筋骨得养,故筋连骨接,诸症得减,疾病愈而不复。(作者为全国名老中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