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鳖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康熙如何被儿子算计,废太子四个字帐 [复制链接]

1#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大清帝国的臣民都知道,胤礽的挂职锻炼做皇帝时,只有十六个月大,嘴边还挂着涎水。当时康熙也不过二十二岁,嘴边的绒毛刚刚发育成胡须。

1、康熙为何立2岁婴儿为太子?

康熙如此年轻就急于考虑身后大事,源于一个半遮半掩的政治目的。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平西王吴三桂起兵反叛;当月,杨起隆打着朱三太子旗号,在北京放火作乱;次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起兵东南;十二月,陕西提督王辅臣逆事西北。

不到两年,帝国连失八省,江山只余半壁。

数路烽火呈燎原之势,烧得康熙像热锅上的蚂蚁。他打算御驾亲征,被群臣劝阻。

群臣说,皇上身关天下之重,不宜轻出,一旦被敌人“斩首”,政权就保不住了。

当务之急,就是选个后备皇帝,那时再亲赴前线,由储君坐镇北京,能稳定军心民意。即使被人先擒了王,帝国也是只有头的鸟,可以继续飞翔。

有儿子就有香火,有香火就有希望。康熙在杀死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和孙子吴世霖,断了这老贼家族和事业根脉的同时,抓紧开动生育机器,制造子嗣,让叛徒们明白爱新觉罗家后继有人。

谁能成为接班人呢?

康熙选择的余地很小。

他当时只有两个儿子,长子胤禔四岁,为惠妃所生,来自纳兰家族;次子胤礽两岁,为皇后所生,来自索尼家族。

两人都还是个鼻涕虫。素质分不出优劣,就得看谁的出身好。康熙慈爱的目光,落在了胤礽粉嘟嘟的小脸上。

胤礽根正苗红。他年龄虽比胤禔小,但由于皇太极和顺治正宫皇后不生育,因而是大清帝国三代领导人所生的第一位嫡长子。

而且,康熙十二岁时就和皇后结成连理,两人共同度过了青春岁月,感情十分深厚,对胤礽可谓爱屋及乌。

更重要的是,依据汉族王朝惯例选择嫡长子做接班人,可以获得意识形态上的认同。

康熙十四年(5)十二月十三日,帝国举行立储大典,择胤礽为皇太子。这次立储固然可“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但康熙绝对没有想到,由于过于匆忙,竟埋下了一个耗尽半生精力,仍无法清除的政治隐患。

2、眼看成才的“太子”

穿着开裆裤的胤礽,正式成为帝国的二把手,开始了挂职皇帝的实习岁月。

为把胤礽教育成合格的接班人,他设立了正三品的詹事府,一座相当于副部级的贵族学校,聘请张英、李光地、熊赐履、汤斌等院士级大儒,担任家教。

今天我们没必要研究太子的课程表,但康熙的教育方针倒是值得学习。

他不像今天的家长一样,让儿子参加各种特长班,而是紧紧抓住两条:

满汉文化全学,满文为主;文化武艺兼学,不忘骑射。

太子年少时,康熙亲自讲授四书五经;待年龄慢慢大了,就领着太子外出考察调研,向实践学习。

他曾苦笑着炫耀说,“朕于宫中谕教皇太子,谆谆以典学时敏,勤加提命,是习经书,朕务令背诵,复亲加讲解,夙兴夜寐,未尝间辍”,就差给儿子听课抄笔记了。

胤礽似乎并没有辜负老爸的期望。康熙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康熙三十二年()五月,康熙患了疟疾,正式授权胤礽主持工作。康熙对20岁的挂职皇帝放手使用。

他专门告诉大学士们,太子没有从政经验,你们要多提携提携,就算犯点小错误,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年轻人嘛。

康熙三十五年(6)、三十六年(7),康熙三次亲征噶尔丹,在出差十个月期间,胤礽监国,举行祭祀,批阅奏章,工作做得扎实细致,井井有条。

在一封给太子的朱批信札中,康熙愉快地回忆起了父子之间建立的情谊,高度赞扬了合作所取得的成绩,并对这段政治蜜月给予了充分肯定:

“汝居京师,办理政务,如泰山之固,故朕在边外,心意舒畅,事无烦扰,多日悠闲,冀此岂意得乎?”

康熙这番表白纯属于单相思,他没有料到自己所钟情的对象,心理早就起了变化,已经开始出轨了。

、大多数父母的通病

胤礽不守“副道”,并不是突发性事件,而是遵循一种渐变的心理曲线。

腐蚀胤礽的,是不断膨胀的欲望。若干年以后,他回忆起自己的太子岁月,还耿耿于怀:“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

最初,胤礽政治上还是靠得住的。

如果我们事后诸葛亮,可以发现康熙对胤礽的同床异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尽管选择鼻涕虫做二把手,是一种战时应急性政策,但胤礽享受的是元首级待遇。

他的服饰和专车,用的是明黄色。饮食和家居的规模,甚至超过了康熙。雍正继位四年后,还惊叹而忌妒地说,东宫里的宝贝,比父皇多好几倍呢。

宫里开源节流,连皇上的肉食数额都压缩了百分之二十,康熙却御批胤礽待遇不变。每年元旦、冬至、万寿节时,大臣们朝贺康熙后,要向胤礽行二跪六叩之礼。陪同康熙到地方检查工作时,地方官员朝见康熙后,还要朝见胤礽并敬献礼品。

这种过度地溺爱和放纵,改变了胤礽小心谨慎的心理趋向。

帝国的二把手架子慢慢大了,口气粗了,脾气也长了,动不动就欺凌宗室贵胄和大臣,甚至还动手打过郡王和贝勒。在随同康熙到江宁考察时,知府陈鹏年拒绝送礼,亏了曹寅等人的营救,才没有被他陷害死。

朝鲜人偷偷地说,这家伙要是上了台,大清就等着完蛋吧。

4、本朝第一罪人——索额图

看到这位挂职干部的拙劣表演,我们只能说他脑子进水了。出于对年轻干部的关心和爱护,就没有人提醒一下他吗?

有一位,就是索额图。可惜的是,索额图的脑子也进了水。

这位当年聪明一时的大内统领,因智擒鳌拜被破格提拔为大学士,后改任领侍卫内大臣。

索额图是胤礽母亲的亲叔叔,血缘关系成为他紧密团结在太子周围的理由。在胤礽被立为太子前,康熙命索额图制定储君礼仪。

我们可以想象,索额图知道未来的皇帝出自自己家族后,肯定高兴得跳起了民族舞蹈。得意很容易忘形,他所制定的礼仪,让胤礽享受的待遇,接近了当今皇上。

明珠对索额图的表现很不满意。

大学士明珠是胤禔母亲的亲哥哥。

康熙越级提拔胤礽他不敢提反对意见,但愤怒和忌恨却装满了肥硕的肚子。他怎么瞅着皇位怎么眼馋,睡觉时甚至都梦见外甥当了皇上。

这位平三藩的功臣,与大学士余国柱、户部尚书佛伦、刑部尚书徐乾学等结成明党,公开和索额图叫板,搞得朝廷乌烟瘴气。

康熙二十七年(),康熙为维护二把手的权威,果断罢斥了明珠。

康熙的偏袒更助长了索额图的气焰。明珠被罢斥本来是索额图吸取教训的机会。如果说胤礽年轻没有经验,没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那么索额图沉浮宦海多年,应该知道二把手的生存哲学。

索额图没有提醒胤礽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却一味唆使他争权力、抢待遇,出风头,这是索额图的严重失误。

康熙五十二年()二月,康熙提起十年前被自己拘禁致死的索额图,仍直咬牙根:

“(胤礽)骄纵之渐,实由于此。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

面对糖衣炮弹的进攻和溺爱纵容的追捧,胤礽渐渐摆不正位置,把自己当成一把手了。

5、脑子狂热的大臣

胤礽脑子发热,有的大臣脑子更热。

康熙三十三年(4),礼部尚书沙穆哈办了一件蠢事。朝廷召开办公会议,讨论奉先殿祭祀礼仪。

礼部认为,太子的跪垫应该和皇帝的一样放在殿门内。这不是和我一个级别了吗?康熙表示反对。

沙穆哈则认为,不同意可以,将皇帝的原话记录在谕旨里。沙穆哈有自己的算盘。这是你们父子的事,如果太子追究起来,我就拿记录给他看。

康熙非常愤怒,这家伙是在讨好太子,给自己找退路,那我现在就给你退路,你就回家种红薯吧。当即将沙穆哈就地免职。

康熙将沙穆哈免职,意在旁敲侧击,表达自己对太子的不满。

可惜,胤礽对康熙意图并没有领会。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康熙曾和胤礽专门谈了一次话。

康熙很真诚地说,我本打算把皇位交给你,然后找个水土好的地方,颐养天年。眼看着你一步步滑下深渊,难托重器,也就断了这个念头。

胤礽知道康熙有这个念头后,肯定后悔得肠子都青了。

而现在的胤礽,正沉浸在对权力的妄想中无法自拔,他举起刚刚发育成熟的胳膊,不断去摸康熙这只老虎的屁股。

康熙是老爸,更是领导。老爸生气了,发发火也就没事了。领导如果很生气,后果就很严重。

6、康熙的绝望与悲凉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四。塞外,布尔哈苏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草共长天一色。皇帝行营,气氛紧张。

康熙盯着跪在地上的胤礽,心中无比的绝望和悲凉。

这是自己的儿子吗?

你胤礽刚刚出生,母后就难产而死,我又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穿开裆裤的时候,我就把你立为太子,成为万众瞩目的接班人。

六岁入学时,除请了最好的家教,我忙完了工作,就给你辅导功课,检查作业。经济条件紧张时,我吃的猪肉都削减了,还特批你的待遇不变。我不顾别人说三道四,给你分配了最好的住房和办公设施。

你贪污腐化,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欺凌王公大臣,我没有作声。明珠结党生事,为了保护你,我罢了他。我所做的一切,不就是为了维护你的权威吗?我今年五十五岁了,土都埋到脖子了,百年之后,江山不就是你的吗?

你怎么如此迫不及待,竟然想、竟然敢谋害老爸?

想起以往的点点滴滴,康熙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长子胤禔、十三子胤祥、十五子胤禑、十六子胤禄、十七子胤礼和王公大臣侍卫,此时大气不敢出一声,只有康熙心碎的声音和痛苦的表情,在空气中弥漫。

需要说明的是,对当事人心理状态的解读,只是一种基于事实的合理化推测。通过这种心理分析,我们可以走进康熙的内心世界。还可以推测的是,王公大臣紧张的表情后面,隐藏着各自不可告人的心事。

7、胤礽第一次被废的导火索——胤祄

这些人不可能没有心事。

即将上演的历史上有名的康熙废太子事件,源自一个人的导演。

这是一出别出心裁的好戏。导演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逻辑推断能力,他借助于胤礽的缺点过失和心理倾向,直击康熙的情感和政治要害,让其彻底丧失了理性思维和正确判断。

尽管康熙很快就察觉了其中的猫腻,但此时他却被感性牵着鼻子,成为沉浸在悲剧中无法自拔的主角。

当年五月,康熙帝率部分皇子和大臣巡视塞外。

自顺治入主中原以来,历朝君王都保持了巡塞的惯例。这种巡视的政治意图显而易见,就是加强对蒙古的拉拢和威慑,巩固边防。每次巡塞必带皇子随从,为的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锻炼体魄。

在现存的五月至八月的所有文档中,没有发现康熙和胤礽矛盾激化的记载。

九月初二,风云突变。冲突源自胤祄生病。

十八子胤衸当时只有七岁,是汉族妃子中康熙最宠爱的密妃王氏所生。

八月中旬,胤祄经不住长途颠簸,得了急性腮腺炎。康熙心疼幼子,将他抱在怀里,不分昼夜亲自照料。胤祄病情曾一度好转,欣喜若狂的康熙写信给京城说,自己仿佛获得了新生。九月初二,胤衸病情急转直下,趋于恶化,眼看不能救治,康熙急火攻心,异常痛苦。

此时,胤礽的表现让康熙彻底失望。作为康熙的副手、帝国的储君、胤祄的兄长,本来应该承担起照顾弟弟的责任,替父皇分忧解难,没料到胤礽表现得非常冷漠,谈笑自若,顾盼自雄,毫无半点怜爱之心。

胤礽丝毫没有吸取十八年前的教训。

二十九年(0)七月,康熙在亲征噶尔丹途中,染上重疾。康熙非常想念儿子,他让胤礽和三子胤祉前来侍驾,宽慰圣心。令康熙意想不到的是,见到面黄肌瘦的父皇后,胤礽不但没有忧戚之意,而且连安慰的话也不说一句。康熙认为胤礽“绝无忠爱君父之心”,眼不见心不烦,一气之下,将他赶了回去。

如果说十八年前胤礽不担心父皇的病情,是因为年龄小不懂事,那么十八年后胤礽人到中年,对病入膏肓的弟弟不闻不问,显然有悖人伦。

康熙很不高兴,他责备胤礽说,你是亲哥哥,怎么没有一点友爱之心?

如果胤礽立即检讨,或者默不作声,都不至于让两人的关系不可收拾。面对父皇的批评,胤礽居然“忿然发怒”。

冲动冒失是政治家的天敌。胤礽的这次冲动,着实让人难以理解。

胤礽“忿然发怒”,可能是因为恃宠生“骄”耍大牌脾气,或者是因为有所依仗胆子壮,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胤礽的不理智表明,他已不把康熙放在眼里。尽管康熙没有当场发作,但绝望的心情肯定溢于言表。此时,康熙对胤礽的容忍,已经达到极限,只差一根稻草,胤礽就会沉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8、胤礽被废原因:帐殿夜警

胤禔出场了,他拿起一根稻草,轻轻放了上去。

皇长子胤禔等待这个机会,用一首流行歌曲说,是等到花儿都谢了。

忌妒和怨恨折磨胤禔三十多年了。三十多年来,他静静潜伏在寂寞的角落里,等待下手的机会。如今胤礽自曝其短,他怎么可能轻易放过?

胤禔盼望胤礽倒台,根本不需要太多理由,取而代之这一条就足够。胤禔心里非常清楚,尽管康熙对胤礽失望至极,但太子是国之根本,绝对不会轻言废除。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太子阴谋作乱。

康熙会相信胤礽谋逆吗?胤禔脸上浮现出诡异的笑容。

胤禔屁颠颠地跑到康熙那里,面色凝重地汇报工作。历史没有记载他具体说的是什么,但却记下了最核心的四个字。就是这四个字,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历史的轨道。

帐殿夜警。

康熙三十六年(7)九月,曾发生过厨师悖乱案。康熙巡视塞外期间,随驾的御膳房、茶房的三个仆役,竟然上演了一出无间道,将皇帝的衣食住行,随时密报太子。案件查实后,康熙将涉案人员诛杀。

四十二年()五月,索额图阴谋作乱,“朕若不先发,尔必先之”,康熙先下手为强,下令将其拘禁致死。

这两件事都属于阴谋犯上,虽牵涉太子,但康熙很单纯地认为主犯是索额图,与太子关联不是太大,也就没有追究。

此次胤禔密报的帐殿夜警,直接击中了康熙最敏感的部位,引起了他对胤礽的警觉和怀疑。

帐殿夜警是什么意思呢?

九月初四,康熙亲口对这四个字做出了解释:

“(胤礽)每夜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窥视。从前索额图助伊僭谋大事,朕悉知其情,将索额图拘禁致死。今胤礽欲为索额图复仇,结成党羽,令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似此之人,岂可付以祖宗宏业。”

一言以蔽之,就是偷窥康熙行踪,意欲实施谋害。

客观来说,胤礽急于取而代之的心思肯定有,但谋害康熙的可能性并不大。

即使想谋害康熙,出巡期间,负责警卫工作的是胤禔和胤祥,胤礽的势力有限,根本不可能成功。

可能性的解释是,胤礽被康熙痛斥后,为自己的冒失担惊受怕,于当晚和第二天晚上,窥探过父皇是否会采取对自己不利的行动。

即使胤礽裂缝窥视,也不至于到谋逆的程度,胤禔此举显然属于告密;如果胤礽没有裂缝窥视,胤禔此举就属于栽赃。

历史很快将证明,无论胤禔栽赃还是告密,都有其不可告人的险恶用心。

9、康熙何以看不出有人栽赃?

在这种小儿科的栽赃或告密面前,英明一世的康熙没有保持冷静的头脑,原因在于:

一、胤礽有两次前科;二、胤禔是掌握证据的警卫工作负责人;三、胤祄病入弥留。

这一系列因素,是胤提实施掀翻太子计划的基础,也是康熙不能理智对待胤礽的前提。

九月初四,胤祄病亡。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我能容你,天能容你吗?

在丧子之痛打击下,声称忍了胤礽二十年的康熙,来不及回到京城,就宣布了专权、腐败、不孝、谋逆等罪状,将做了三十三年太子的胤礽废黜。

这是一个充满悬疑的九月。

不仅帐殿夜警案迷雾重重,而且还有一件事永远没有真相。

自此事件后,十三阿哥胤祥被幽禁,并从此淡出政坛达十四年之久。没有人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只是历史有点让人意外。十四年后,资历、爵位和功业居于末流的胤祥突然浮出水面,担任议政王大臣,成为唯一一个受雍正终生重用和宠信的人。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这种反常的现象,让人遐想无限。

废黜太子后,康熙扑倒在地,痛哭失声。站在康熙身边的胤禔暗暗笑了,而且笑的绝对不止他一人。在遥远的京城,似乎有人在对酒当歌。

一场更大的政治风暴,正卷向整个大清帝国。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