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大众对甲鱼的喜爱程度一直以来都很高。甲鱼是用肺呼吸的爬行动物,它们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中,在自然条件下,多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山塘和山涧溪流等水域的僻静处;它们特别喜欢水质清洁、干净的湿润泥沙环境。客观地说,人们一般很少看到自然界的野生甲鱼生病,现在我们市面上看到的基本都是人工养殖的甲鱼,甲鱼养殖成功的关键还是在于日常管理,而把节能降耗、成本控制的观念融入日常管理中是取得效益的关键。
甲鱼
一、水温、气温控制
甲鱼生长最适温为28-32度,水温的日变化最好控制在1-2度范围内,千万不要超过3度。剧烈的水温变化会使稚鳖难以进行适应性生理调节,使得身体代谢过程易发生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甲鱼在水温高于20℃时,开始摄食,摄食量随水温升高而增加。水温低于温度,消化酶合成水平低,饵料转化率降低;水温高于温度,活动量增加,也会降低饵料转化率。所以这个环节上的加温与保温工作非常重要,
二、饲料投喂控制
甲鱼饲料投喂是甲鱼养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整个投喂管理过程是决定养殖是否成功的条件之一。水下投喂适合甲鱼的摄食习性,能使甲鱼吃食速度加快。采用软颗粒投喂比块状料投喂更能减少饲料浪费。应控制甲鱼的摄食时间,一般以1-1.5小时报摄食完为最好。如果饲料投放时间过长,饲料流失加大,不仅浪费饵料,还容易造成水质污染,腐败的饲料甲鱼摄食容易发生病害。除此之外,甲鱼摄食环境要安静。因为投喂饲料后,大量的甲鱼会到食台上摄食,若此时遇惊扰,甲鱼则会立即潜入水中,造成饲料大量浪费。如果摄食不完,应回收剩料,并且分析一下是由于天气、水质亦或其它因素的影响,再根据具体情况作进一步处理。建议养殖户应根据天气变化而灵活确定当天的投喂量,从而避免多投饲料的现象。
三、水质调控
甲鱼生性喜净怕脏,良好的水体环境是甲鱼稳定生长的重要条件,水质调控工作的好坏,决定了养殖的成败。
甲鱼
1、池水发黑发臭
池水水色发暗,池水发臭,具有明显的氨氮刺鼻味道,同时伴随着甲鱼摄食量下降,严重时甲鱼出现大规模的死亡。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氨氮中*,应该及时增加打氧时间,但注意不能大幅增加增氧时间,谨防亚硝酸氮的升高。内服众邦维生素C。
2、池水发白
池水发白,主要是因投饵量过大,剩料过大,增氧不足,使水体中有机物剩余较多来不及转化引起。池水发白时,注意监测水质理化指标,根据水色变化原因,采取对症方法。
3、池水变清
一般更换水体或者调高水位后容易出现池水变清的情况,一般情况会伴有亚硝酸升高的情况。适当降低增氧时间或者调低增氧强度,保持微增氧的情况,日常管理时,注意水体更换、水体提升及增氧调控幅度,不可大幅度更改或微幅提升。
4、池水发红
池水发红的原因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温室池塘边角出现大量红虫而引起水体发红;第二种,引用机打井井水,地下水中的亚铁氧化为三价铁后漂浮在水体表面,呈现为红褐色的浮膜;第三种,使用EM菌剂过后的一周内,水体呈现清亮的红色,后续根据水色可以通过补充众邦益生肽,延续水体生态环境平衡。
四、病害控制
鳖病的发生多多少少与受伤有关。伤口为病原体侵入打开了方便之门,各种各样的病原体一拥而入,容易造成几种病症同时表现出来,从鳖被病原体感染到表现出疾病症状,通常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潜伏期。这是因为健康鳖都有一定的抗病力,虽受病原体侵袭,也要经过长时间的“抵抗”才会发病。此外,鳖病的病原体多为条件致病菌,在鳖自身比较健康和外界环境良好的情况下,鳖只带菌而不表现出病症。鳖的忍耐力较强,它生活在水中,有轻微病症不易发现,等到它忍耐不住伤病,而爬到水边时,往往已十分严重,甚至是奄奄一息了。所以做好日常管理,多多观察对养殖病害的发生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