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P广告投放运营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354.html旧解认为这首《诗经·豳风·东山》是士大夫歌颂周公东征武庚和淮夷的叛乱胜利归来而作。《诗经》的旧解常常比附史事说诗,往往出于臆想和揣测,不必拘泥。从诗的内容看,歌者参加的这场战争,也许正是周公东征,但并无歌颂周公之意,而是久征在外将归故土的士兵的自我抒怀。从诗中看,这次到东方出征的时间很长,诗中有一句说“于今三年”,至少有三年之久了。古诗中往往以“三”字泛指多数,如《硕鼠》的“三岁贯汝”,即多年养活你。如果那样,时间就更长了。
这么长的时间离别家乡和亲人,在外参加出生入死的战斗,战事总算结束,作为幸存者之一可以回到家乡与亲人会面了,自然百感交集。诗中所咏唱的,就是这位战士双脚踏上归程时,涌上心头的那种复杂的感情和心绪。
《诗经·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全诗共分四章,每章的前四句都是相同的:“东山”,指今山东费县的蒙山,当时属鲁国。“慆慆”,时间久长。“蒙”,雨细小的样子。四句说:我服役出征到东山,很久没有归来。现在从东边回来了,正逢蒙蒙细雨。歌者反复咏叹久征在外终得踏上归途的情景,因为正是这一点触发歌者迸发百感千绪。四章全由它领起,使每一章的内容都笼罩在浓郁的咏叹情调中。四章诗分别从不同侧面生发,将久征得归的士兵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深切感人。
第一章抒写渴望归家重过和平生活的心情。“我东曰归,我心西悲”,“悲”是思念之意。刘邦说“游子悲故乡”,《汉书》颜师古注即云:“悲,谓顾念也。”两句说从东方一踏上归程,心便飞往西方的家乡去了,活画出急切归乡之情。“制彼裳衣,勿士行枚”,是说到家就可以制作平居穿用的衣服,换下戎装,不用干那衔枚疾走的*事营生了。
两句诗完全不用表达感情色彩的字眼,只把将要做的和将要抛弃的两种情事并列在那里,对和平生活的喜悦之情,对*旅生活的厌憎之感,便充溢纸面,这就是所谓文情到处,自然高妙。末四句写归途的行宿实况,而出以比兴手法。“敦”本是圆形器皿,这里用作形容词,描状士兵蜷缩成一团的样子。诗句中特别点出“独宿”和“车下”,也许是想到快要归家了,就更加突出地感受到这种生活的孤悽难耐,便脱口而出了,令人见其景而思其情,饶有余味。第二章是悬想家园的境况。
离家多年了,壮劳力被征发一空,家园也许是一片荒凉了吧?蔓生的瓜蒌爬满了屋檐。屋角潮湿处生满了土鳖虫,蜘蛛在门上结了网。到处是野兽的足迹,夜间则磷火飘飞。往昔充满人声笑语、果木禾稼的家园如今成为野鹿出没的场所了吧,不少人已为困窘生活所迫长归地下了吧。“町畽”“鹿场”“熠耀”“宵行”,这些虽然都属悬揣之词,但一笔笔写来,一层层展开,荒凉的情景历历如见,铺排有力,气氛浓郁,是很好的白描手段。这样的景象不是很令人望而生畏么?然而末两句一转:“不可畏也,伊可怀也。”不可怕呀,那是很可怀念的地方呵!
因为这毕竟是自己生活和成长的故土,即使已经荒残,也还是值得思念。这一反迭,更强有力地表现出歌者对故土旧庐的怀恋深情。第三章想到家中孤处的妻子。“鹳鸣于垤,妇叹于室”,鹳在小土堆上叫,妻子又在屋里怀思哀叹吧。前一句是后一句的起兴,用鹳鸣兴起妇叹。用苦味的瓜久系于薪柴之上,喻相思的凄苦长期胶滞心头,与妻子已经多年不见,彼此都受尽了相思的煎熬。第四章紧承上章进一步生发,想到从役前新婚的情景。也许经历了久别的痛苦,对幸福的往事更加珍惜和思恋,歌者把当时结婚的场面着意描写得辉煌美好。
下面陡然一结:“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当初是那样美好,如今又怎么样?一种即将再见的由衷喜悦之情,喷薄而出。姚际恒说:“如之何者,乃是胜于新之辞也。古今人情一也,作诗者亦犹人情耳。”这首诗没有更多描写征役之苦,着重写了战事结束后踏上归途的喜悦、对家园的深沉怀念和对家庭幸福生活的强烈思恋。在这样的描写中,反衬出征役对人们和平幸福生活的破坏,而歌者对征役的厌憎之情,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在反映征役主题的诗中,别开生面。其次,诗虽是写久征还家之喜一种感情,但分四章,从多侧面展开描写。由踏上归途的感受开始,揣想家园是否已经荒凉,悬想妻子对自己如何思念,回忆新婚时的盛况与心境,使归家的感情抒写,丰富而不单调,将久役在外的征夫踏上归途时既欣喜而又隐怀某种忧惧的复杂心境,抒写得淋漓尽致。再次,描写的笔墨具体细腻,无论是归途情状,还是悬想的或回忆的种种情景,无不真切形象,使人如闻如见。而比兴手法的穿插使用,更增加了诗的美感与咏叹意味,深情绵缈,楚楚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