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现代都市生活越来越把人割裂成一个个相互独立的个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为了填补内心的那份孤独,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家中养只小狗小猫以此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不仅如今的社会需要这样非人化的情感寄托,古人也有这种需要。早在原始狩猎时期,我国先民就已经有了饲养宠物的历史。随着唐代对外交流的频繁,人们可供选择的宠物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从家畜发展过来的几类了。
鸟兽虫鱼都是唐人所热衷饲养的宝贝,唐代统治者们还建立了宠物饲养、管理与保护的完善制度。唐人是幸福的,他们不仅仅能够在闲暇之余“宠幸”那些前人都没见过的异兽,就连本应属于贵族的养宠物特权也逐渐流入寻常百姓家。
一、有“宠”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代宠物从何而来
唐人除了饲养一些早已经被宠物化的家畜之外,他们的宠物商店里还有许多其他的品种。根据饲养主人的身份不同,宠物的来源方式与品种也大不相同,可以大致划分为宫廷宠物与民间宠物两种。
其中宫廷宠物因为其主人身份尊贵,宠物的品种相较于民间来说要稀罕的多,并且来源渠道也更加宽广,主要地方土贡、私人进献、邻邦朝贡等三种形式。所谓地方土贡便是指历代地方郡县向君主进献地方的财宝与土特产。其中那些在长安与洛阳见不到的异兽凭借着其独特性,为唐朝宫廷所喜爱。比如常常随着那些金银财宝一同进京的就有鹦鹉、孔雀、犬马、犀象、龟鳖等奇禽异兽。在唐代诗人王建的诗中就有过“秦陇州缘鹦鹉贵”的记载。在唐朝,走地方土贡路线进京的宠物以飞禽为主,而兽类大型动物则比较少。
第二种便是私人进献,这便是那些地方行*长官为了某些需求而讨好皇帝想到的一个办法,毕竟向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皇帝贿赂金银财物是一个并不明智的选择,所以送一些皇帝都没见过的稀罕玩意儿便是一个看起来行得通的道路。虽然在唐代初年,厉行节俭的统治者们明令禁止进献鹰犬这些珍禽异兽的“贿赂”行为,但是唐朝皇帝在这些从没见过的小动物面前,勤俭的自律精神终究还是败给了好奇心。
到了贞观十三年,便有“鹰犬之贡,远及四夷”的记载,皇帝的如此偏爱,自然是助长了地方官员进献宠物的风气。天宝年间的安禄山就“每月进奉牲口、驼马、鹰犬不绝”。先例一旦被打开,想在关上就难了,到唐代宗之后,每逢节日或者皇帝寿辰,各地的珍玩名马异兽贡献者数千,唐朝宫廷似乎对养宠物的乐趣并不是最高的,皇帝们好像更加乐于在皇宫中开一个动物园。随着这种风气的盛行,唐代还衍生了专门的采捕人职业,形成了一整套的“产业链”。
当本国的鸟兽都已经挑逗不起来唐朝统治者们的好奇心时,外来品种就开始成为新宠。在唐朝那个文化开放、国力强盛、万邦来朝的时代,各种来自异域的动物通过邻邦朝贡这条路径源源不断地步入唐朝皇宫。例如林邑国朝贡的五色鹦鹉,来自吐火罗的鸵鸟,南天竺进献的问日鸟等等。如果有人觉得唐代统治者都喜欢一些飞禽类的小宠物,那便是大错特错,在唐朝那个尚武的朝代,大型走兽才是皇室的心头之好,而这些大型走兽的主要来源便是邻邦朝贡。通过邻邦朝贡中,犀牛、大象、狮子、羚羊等走兽开始走入唐人的视野成为宫廷内常见的宠物。
与皇室比起来,普通民众自然是养不起也没有机会养狮子白象这种大型走兽,也没有地方官员进献的奇禽。作为普通人,他们更多选择鸟雀、猫、狗这些日常小动物,获取的途径也基本是从野外捕抓驯化而来。唐代*山的胡晖就曾经抓到过一对白鹏,驯化做了宠物,后来被诗仙李白得知后,还有一段以白玉换白鹏的佳话。除了捕捉和赠送,唐朝人就已经有了去宠物市场购买宠物的习惯。知名诗人白居易就曾在苏州的市场上购买过华亭鹤。诗人王建曾经描绘过民间女子购买鹦鹉做宠物的现象:“东家小女不惜钱,买得鹦鹉独自怜”。
二、不会说话的玩伴:与唐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宠物“朋友”
宠物的首要价值便是陪伴,对于妇女儿童以及文人来说,宠物是他们平日里最好的玩伴。在许多唐代出土的书画作品中便有着许多关于孩童与宠物玩耍的图像。比如唐代《双童图》中那两个穿着背带裤与一只面部尖削、黑白相间的卷毛小狗的场景。唐代的宫女们则喜欢饲养一些鹦鹉、狗、鹰等动物作为自己在深深宫墙内的陪伴。“狗儿睡魇唤不醒,满窗扑落银擔影”说的便是当时皇城内宫女饲养宠物狗的场景。
对于文人来说,宠物是他们生活的陪伴与慰藉。德宗朝有一个连山大夫张博,其被称为“猫精”,家中养了许多小猫作为宠物,分别名为东守、白风、紫英、怯愤、云图等,“猫奴”张博每日回家后就和这些猫儿玩耍嬉戏,一时间都忘却了生活中所发生的的那些令人不悦的琐事。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是一个爱养宠物的文人,其虽然不养猫狗,却喜爱养鹤,还曾写下“淡交唯对水,老伴无如鹤”的诗句。
除了陪伴以外,宠物在唐人生活中的作用还体现在其观赏性与娱乐性之上,而这两大特性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动物戏与表演。动物戏的起源甚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萌芽,以马戏、斗兽、斗禽等为主要内容的动物戏发展到唐朝时已经十分的繁荣。除此之外,唐人还热衷于斗鸭、斗鹅,贞观年间,齐王李祐便是一个斗鸭活动的发烧友。而唐代上层贵族饲养猛禽的风尚也为他们经常性的斗兽、斗禽提供了前提条件。
甚至到了唐代中后期,舞兽表演也开始成熟,唐朝的驯兽表演包括马舞、象舞、猴戏等等。特别是马舞,唐代的马舞在前朝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不仅是舞马的数量有了很大的提升,马舞的动作也远超前代。到了玄宗开元、天宝年间,马舞发展到了顶峰。“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攻破长安,“牵制犀象,驱掠舞马”,置于洛阳。肃宗平叛之后,便访民间,寻求不得,“归于京师者十无一二”。中唐以后,随着局势的稳定,舞兽表演开始慢慢恢复。
三、悉心照料:日趋完善的唐代宠物饲养制度
首先在管理层面上,唐朝宫廷内有着闲厩和五坊两个用来管理犀牛、大象、鹰犬、舞马的专门机构,这里面所饲养的动物除了用作狩猎,更多是作为宫廷宠物而饲养的。由于犀牛大象这些宠物的特殊性决定着必须有专门负责的机构来饲养,那些饲养较为简单的鹦鹉、猫、狗等宠物则多以个人或者家庭为主。
在宫廷中的那些宠物,每日的饲料也是颇为丰盛,不仅营养丰盛还搭配着药膳。以作为贡品的犬、马、鹰等宠物为例,“以胡麻啖犬”,“食之以鱼肉,间之以稻粮”。由此可见,芝麻、粟米,粱肉这些食物已经成为了宠物们顿顿不可或缺的食物。这般精心照料下的宫廷宠物,不仅仅貌美体健,而且寿命也较长。
随着唐朝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财产关系也越发复杂化,而有着动物天性的宠物有着攻击猎物与防御敌人的天性,动物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这也会影响到人的切身利益。由于饲养宠物存在这些潜在的危害,唐朝统治者对这些宠物致害行为也做出了严格的规范。在《唐律疏议》中便存在许多关于宠物伤人致害的处罚条例。
不仅仅对宠物的有害行为进行防控,唐人还照顾到了宠物的利益,为了避免人们在饲养过程中出现虐待、遗弃、饲养不当的问题便颁布了一系列的相关规定。这与唐代统治者深受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影响有着巨大关系,儒家的“仁”、道家的“天地万物与我并生”、佛家的“慈悲为怀”都让唐朝统治者有着极强的护生观念。这些思想便是导致唐人对宠物的格外保护的重要原因。
结语
随着唐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发展,社会文化生活日渐繁荣,这为唐朝宠物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与文化环境。此外,交通便利与中外交流的频繁也让唐朝的宠物市场空前繁荣。这不仅仅满足了唐代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也成为了唐朝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
唐人的精神文化和休闲生活在宠物大量饲养后得到了新的乐趣。唐代宠物文化的发展,也为宋代宠物大量进入平民阶层的日常生活准备了条件。但是,这种宠物风气的盛行,也助长了奢靡享乐和玩物丧志的不良之风,严重制约了唐朝社会文化和*治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唐六典》
《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