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4月的重庆市万州区白土镇大林村让人向往。这里,远离城市的轰鸣和喧嚣,告别都市的繁华与烟火,造就了另一番稻田犬吠与山间花草萋萋的景象……
鸟瞰大林村稻鱼米种植基地(资料图)
4年前,这里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村民靠天吃饭,无计可施;面对灰灰的土墙屋、被落石砸坏的公路,村民苦不堪言……
4年里,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洋楼盖起来了;新修的快速通道也将通车,届时,从村里到万州城区只需一个小时;高山水稻、李子、烟叶、茶叶等四大支柱产业也发展起来了;大林村贫困人口已经由户人下降到7户28人,大多数农民脱离贫困,腰包渐渐鼓起来了。
是什么让小山村变了样?
村民正在向稻田中放养鱼苗(摄影:应凤林)
拔穷根——发展“稻鱼综合种养”模式
四月的乡村,阳光温暖和煦,在白土镇大林村的稻田里,一块块水田宛如明镜,将蓝天白云远山农舍倒映在水里,美轮美奂。水底下,刚刚放下的鱼苗在水中游来游去,好不欢乐。
大林村地处白土镇东南部,水稻种植一直是当地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地理等原因,产量不高,村民致富困难。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三峡职业学院作为帮扶单位入驻大林村。
如何带领农民增收致富,三峡职业学院结合专业优势为大林村定制了“稻鱼综合种养”产业项目,并组织了一支涵盖水产、养殖、机械、智能化等专业人才的帮扶团队扎根改造大林村。
彼时,在闭塞的大林村,“稻鱼综合种养”模式的推进遭遇了巨大阻力。
“从包产到户至今,村民都习惯了自主经营,且老一辈人又‘视田如命’,我们现在过来承包田地,还要挖掉田坎,在他们的思想里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据驻村第一书记康学良回忆,当时阻力很大,村民一是不愿意拿出田地,二是不相信没有肥料能种出好稻子。
“主要还是不想把自家的田坎挖了,怕把田弄少了。那时还有骂架的事情呢!”大林村老支书张远河说,为了做通村民思想工作,村干部和扶贫组一起组建走访团队,走进每户村民家中,为他们讲解扶贫*策和思路。
张远河就挨家挨户给村民算账,以传统的种植方式,每年产值公斤谷粮,2.6元一公斤,最多只有多元收入。“而这多元的收入还要除去化肥、种子、机具等费用,特别是像我这样的老年人,栽秧和收割都要请劳力,拿到手里的钱几乎没有了。”
为了给大家做出表率,30多年*龄的张远河率先拿出了家里的3亩多田地参加“稻鱼综合种养”。年3月,挖机在他的田里挖下第一铲。
因为有老支书做榜样,又有其他*员干部积极开导工作,陆续有年轻的村民也愿意尝试把部分田拿出来进行“稻鱼综合种养”。年春,扶贫小组在亩田地里开始了“稻鱼综合种养”。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投入十万余元,为村民免费挖沟渠,栽种秧苗,投放鱼苗。
如今,每年春天,随着水稻栽种的开始,一尾尾鱼苗被放入田间,一同成长。“我村‘鱼+稻’特色产业是以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为基础,坚持生态种养发展理念,并以有机肥作为基肥,零用农药,配套增设沾虫板、灭虫灯等物理杀虫方法,有效地提升了大米的品质,同时又获得了优质的鱼产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该村村支部书记许华杰欣喜地说。
因产品口碑好、品质高,白土人头寨牌优质大米已于年获得“重庆市名牌农产品”,年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第一书记康学良(中)直播带货(摄影:应凤林)
解难题——滞销农产品出深山
“宝宝们,我们大林村生产的优质大米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适量的蛋白质,比例合理的各种氨基酸,并含有维生素和矿物质,没打过农药,是纯天然绿色食品,大家可以吃得放心……”前不久,村第一书记康学良化身“带货主播”,线上销售大林村的“网红”——稻鱼米。
大林村拥有日生产0公斤的大米加工厂,与大林村优质高山稻鱼综合种养农业项目、大林村稻鱼基地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共同组成大林村种植生产、深加工销售、服务型农旅一体化产业链。
今年2月份以来,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白土优质大米出现严重滞销,导致参与稻鱼综合种养农业项目的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新场坝水稻农机专业合作社及户农户种植的稻谷无人收购。
为了打通销售渠道,激活大林村大米加工厂运行,帮助合作社及谭在平等13户贫困户种植的优质水稻早日变现。帮扶单位将今年抓产业发展的主要工作集中到化解疫情影响,帮助大林村销售优质大米。
通过与区扶贫办、区*协帮扶集团、区农业农村委、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等机构、万州电视台等单位携手开展网络直播带货活动、帮扶单位组织消费扶贫主题活动等方式为大林村销售稻鱼米0公斤,优质高山大米1.5万公斤。
“驻村以来,我觉得自己已经是村里人了,想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真真切切地帮助村民实现脱贫且不返贫。”康学良说,扶贫工作不是一个轻松活儿,有时候很累,但看到贫困户们腰包鼓起来了,房子漂亮了,脸上笑容多了,就感到十分满足。
补短板——全力为群众谋幸福
“再过一两个月,我们一家就搬到新房子去了。”郑应国已经去安置点看了好几趟,越看越喜欢。“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去哪都方便。拧开水龙头就有清水,好着呢!”
年,大林村驻村干部及村支两委成员对全村安全住房进行排查,对C、D级危房进行统计报备,按照专业人员鉴定给出的评级标准,贫困户郑应国家的房子被评为B级安全住房,不能按*策享受C、D级危房改造专款。
4年过去了,郑应国因年老无力管理房屋,房屋主体承重墙体出现大裂缝,屋檐、房屋檩条出现断裂。3月初,大林村驻村第一书记康学良带头排查全村危险住房,发现郑应国的住房符合D级危房标准。
为了保障贫困户住房安全,也为了让老人完成能够自己有一间安全住房的愿望,康学良向单位汇报情况,通过帮扶单位帮扶资金,按照D级危房修建补助*策为老人解决了修建房屋款项。
两个月后,老人就可以搬进自己的新居。
郑应国的新居浓缩着大林村聚焦民生福祉,改善民生的有力实践。近年来,大林村始终聚焦于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坚持以改善贫困户基础设施为目标,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农村饮水安全坚持“不漏一户、不漏一人”,住房安全坚持“应改尽改”,农村公路建设畅通各村组“毛细血管”……
“短短四年,大林村的变化太大了,小田变成了成片的大田,山上山下都有人行道,村民也有了休闲场所,庭院整治、环境整治也正在进行。”村民*青平说,这是四年前他不曾想过的事情。现在他在合作社里,跟着扶贫小组学习各种技术,争取早日奔小康。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全面小康才是目标。“大林村是全区脱贫攻坚挂牌督战村,下一步打算重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积极引导贫困户就近就地或者外出务工,其次,将积极鼓励贫困户发展家庭种植、养殖业,以及组织帮扶单位积极开展消费扶贫、就业扶贫,确保大林村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康学良说。
(作者:应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