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鳖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最该上热搜的人被忽视了多亏他们,中国人实 [复制链接]

1#

上一个礼拜,好不热闹!

一边是汪小菲和S家的大型狗血八点档,一边是世界杯卡塔尔王子火爆互联网。

咱就像是鲁迅笔下的猹,在瓜田里上蹿下跳,差点错过了一个「大新闻」:

90岁科学家钻研山西小米60余年。

新闻发布了几个小时,阅读量勉强突破了90万,讨论量更是连都没有。

而隔壁汪小菲烧个床垫,话题阅读量都是轻松破亿,讨论量近万。

是啊,和隔壁抓马的狗血剧情相比。

科学家钻研小米的新闻平淡又无趣,一顿普通的家常便饭自然比不过一张价值百万的床垫。

殊不知,我们今日能喝上一碗香浓的小米粥,啃上一块爽口的西瓜,咬上一口松软的馒头,是因为一代人在*土地上、在戈壁滩上默默耕耘了一辈子。

虽说职业无高低,身份无贵贱,但不能只见花锦世界里的奢华靡丽,却不见田埂农野上的辛勤付出。

有些人、有些事,没有曝光在新闻头条上,但我们应当知晓,应当记住。

她,和他们的故事,不应该淹没在娱乐八卦之下。

01▼一碗小米粥,一份谷之情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具有悠久的谷物栽培历史。

但上世纪30至40年代,国内谷子生产力水平极低,病虫危害严重,产量低下,有段时间甚至需要依赖粮食进口。

直至50年代,科学研究者们开始深入谷物研究,改良品种、提高产量。

育种专家陈瑛,就是其中的一员。

自27岁毕业起,陈瑛在*土高坡上扎根了60余年,主持育成14个谷子新品种,养活了无数*土高坡上的普通农户。

当地人爱她、敬她,称她为“吕梁山上的袁隆平”。

陈瑛,自小是吃大米饭长大的,第一次见到谷子是在山西汾阳县陡峭的坡地上。

明明正值丰收的季节,家家户户却是愁容满面,由于种的是农家品种,每亩产量远远低于平均水准,大家伙辛苦一年却是打了水漂。

这一幕给陈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农民的脸上只有苦难,没有喜悦。”

自此,这名身材矮小的中原姑娘便走上了风沙滚滚的*土地,不辞辛苦地深入田间地头走访调研。

陈瑛刚来经作所的时候,谷子科研课题组才刚刚成立。

没有育种资源,也没有参考资料,陈瑛只能从零开始,一步步地摸着石头过河。

作为科学研究者,陈瑛身上没有架子,长年累月和农民同吃同住。

每天白天,陈瑛与农民一起劳动,在田间挥汗如雨做调查、论证、鉴定,积累育种资源。到了晚上,她则是思考问题、总结经验,积累资料。

干得比农民要多,想得比农民要深,这是陈瑛这一代科学研究者们真实的写照。

年,因为没有实验条件,陈瑛就和同事商量搞辐射育种,寄了几个品种到北京原子能所进行辐射处理。

结果,辐射后的种子不是畸变,就是不出苗。

领导狠狠地训斥了一顿陈瑛,挨了骂,陈瑛心里却是喜滋滋的。

虽然没有得到合适的矮杆植株,但陈瑛发现一个经60钴γ射线辐射、编号为“75-2γ-1”的株型,穗状、籽粒、米色都十分出色。

于是,她开始重点培育这个株型,正当她准备区域试验时,这一材料却被发现易染谷子白发病。

区域试验不得不暂停,陈瑛整整三年的心血付诸东流。

年,陈瑛做调研的时候,意外发现大部分农民自发地种植“75-2γ-1”。

这令陈瑛既惊讶又疑惑,她不明白为什么大家不种高产抗旱的“晋谷10号”,却偏偏选择低产又易感病的“75-2γ-1”。

“因为好吃啊!”大家异口同声答道。

这一句话答改变了陈瑛的育种目标:“什么是真正的成果?能经过群众检验的成果才是真正的成果。群众不爱吃也不爱种,这都不行。”

自此以后,陈瑛从播种、调查,到考种、脱粒,每一个环节都要亲自动手,详细记录每个品种抗病性、丰产性,严格把关。

历时19年,“晋谷21号”育成。

外观金*透明、米粒整齐、营养丰富、粳性光滑、喷香适口…“晋谷21号”大受市场的喜爱,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高达25亿以上。

与之相对的,是陈瑛的日子却过得十分节俭。她住着单位分配的简朴的小屋,每天的代步工具是擦得锃亮的三轮车。

退休6年后,90岁的陈瑛依旧在育种前线上坚守着,她说自己还有个未了的心愿:选育出一个晋谷系列的杂交品种。

不贪钱,不图名,陈瑛只想踏踏实实地干实事,甚至偶尔会有些惭愧:

“这些年国家给我的荣誉太多了,什么劳模、科技功臣、优秀人才,其实,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

如果说我还取得了一点成绩,也许是我多流了几滴汗水。

我很羡慕现在的年轻人,你们知识更丰富,条件更优越,你们将来做出的成绩一定会比我们更加辉煌。”

02▼耕耘天地间,一“麦”为苍生

年,一种被称作“小麦癌症”的条锈病在西北大地肆虐。

这种病传播速度非常快,*河流域的小麦几乎全部被感染,颗粒无收,白白损失了多亿斤的小麦,大家的心里都在哗哗地流血。

这一年,李振声25岁。

为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这个在北京拿着“铁饭碗”的小伙子,不远千里地来到了远离都会城市的西北小镇——陕西杨凌。

看着一片片本是翠绿的麦田,挤满了一株株生锈的“杂草”,李振声心痛不已。那一刻,童年忍饥挨饿的记忆,再一次浮现在李振声的心头。

他立刻意识到,不能再让人民挨饿了,给小麦“治病”刻不容缓。

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李振声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让小麦和牧草杂交,把牧草的抗病基因转移给小麦。

然而,小麦和牧草的跨物种杂交,谈何容易。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有人指责他胡搞,浪费资源;有人劝他放弃,不要得不偿失。

李振声什么话都没说,只是埋头苦干。每天晚上大家都睡着的时候,李振声却开始忙起来了,他用人造光源延长光照时间催熟偃麦草,日复一日,就这样硬是把偃麦草的花期提前了两个月。

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往后整整20年,李振声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和失败。

直到年,新小麦"小偃6号"育成。

新小麦抗病性强、品种优质、产量高,彻底地化解了小麦危机,也给农民们重新带来希望。

时至今日,陕西仍然流传着一句民谣:“要吃面,种小偃”。

年,不顾众人的劝阻,64岁的李振声坚持前往海拔千米的生态站,山路颠簸,李振声却不觉辛苦,他说:“我甘心为科研献出生命。”

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到白发苍苍的老年,李振声将一生时光都交付于小麦的研究。

因为和袁隆平并称为“南袁北李”,常有人问李振声,他和袁隆平谁更厉害?

李振声只是摆摆手,笑着说:“我们一个搞水稻,一个搞小麦,都是为了培育粮食新品种努力,只要培育出好品种,农民增收了,我就幸福。”

不管外界纷纷扰扰,李振声始终一心扑在热爱的事业上,坚守本心:“真正给我打分的,是农民。”

03▼不辞辛苦行,换作他人甜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吴明珠的经历和李振声有些相似。

放着在首都北京的大好前程不要,她偏要怀着满腔热血去穷山僻壤建设边疆。

到了*乌鲁木齐,吴明珠仍不满意,不愿当干部,要下基层,去农技站。

很快,吴明珠发现*的哈密瓜甘甜爽口,只可惜因为没有育种,大部分品种品质不稳定,有些甚至濒临灭绝。

21岁生日那天,吴明珠在日记里写下:“人生最美好的,是你创造出来的一切都能为人民服务。”

因为这一句话,这个曾经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娇小姐,和农民们同吃同住。白天,她跟着大家一起锄地、浇水、收高粱,晚上就和大家一起睡毡子。

几天下来,吴明珠身上被虱子和咬虫咬得满身红肿,一双手也磨出大大的水泡。

但这个身材娇小的姑娘,身上有一股劲,一股不畏难、不怕苦的韧劲:顶着48度的高温,在田间弯腰忙碌;挺着孕肚,穿越过火焰山和大戈壁…

奔波3年,走遍多个生产队,吴明珠给*瓜的品种建立了第一份资源档案。

一听到哪里有好的品种,吴明珠就忍不住想要亲自去瞧瞧,常常是带着一壶水一块馕,就踏进了荒凉的戈壁滩。

此后,数十年如一日,忍着风吹日晒,吴明珠的足迹几乎遍布整个戈壁沙漠。

直到年,已经84岁高龄的吴明珠,才从一线退了下来。

60余年里,吴明珠培育出绿宝石甜瓜、金凤凰甜瓜、西州蜜瓜、西瓜、麒麟瓜等多个品种。

换句话说,因为有了吴明珠,我们才真正地实现了“吃瓜自由”。

后来,吴明珠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忘记了爱人、亲人和朋友,却依旧挂念着自己的那些瓜,时常嘟囔着:“瓜该授粉了”。

今时今刻,或许很多人都忘了,中国人在“吃饱饭”这件事上,不过才过了20多年的时间。

年,世界观察研究所发布《谁来养活中国》报告:

“中国正在以极其危险的速度,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粮食需求急剧增长,粮食产量却不能同步增加,中国未来的粮食将大量短缺。到那时候,谁来养活中国?”

不仅国际社会担忧,我们自己也不得不思考:怎么来养活14亿人口?

毕竟,仅靠占世界1/10的耕地面积,来养活世界1/5的人口,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就是这样一项伟大的奇迹,中国做到了,中国人做到了。

不是因为天时,也不是因为地利,是因为有一群不计得失的人,为了让人民吃得饱、吃得好,而默默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挥洒在*土地上、田野间、戈壁滩里。辛苦了大半辈子,等到功成名就,他们依然坚守着初心。

陈瑛仍旧穿着十几块钱的衣服,李振声将50万的奖金全部捐给助学基金,吴明珠则谢绝了*农科院为其修建“院士楼”的请求……

当然,像这样的“无名英雄”还有很多很多,陈瑛、李振声、吴明珠是其中的缩影。

对他们而言,功名利禄、钱财富贵都是身外之物,不值一提。

吴明珠

和光鲜亮丽的明星、雍容华贵的富豪相比,他们简直过于低调,哪怕出现在大街上,估计也没有人能认出来。

毕竟,谁敢相信如此朴实无华的一群人创造了我们今日的幸福。

在《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一文中,鲁迅写道: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是他们这一群“无名英雄”,撑起了中国的脊梁,撑起了中国人的自信。

他们,应当被人知晓。

资料来源:

科学导报《陈瑛:毕生选育谷种丰盈西北粮仓》

北京科协、中国科协《科技人物

李振声:攻克“小麦癌症”,让白面走进寻常百姓家》

央视网《吃瓜自由”,要感谢吴明珠奶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