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药生药粉是中药制剂重要的中间体,针对中药生药粉的灭菌操作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操作单元,直接影响着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稳定性。从有关中药生药粉的应用、特点、重要地位、灭菌的必要性进行概述,并对现有中药生药粉灭菌技术的分类、优缺点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进一步从灭菌率、物理化学及生物评价、化学残留等角度切入,提出健全中药生药粉灭菌工艺的评价体系。结合中药生药粉粉体学性质,进行多维质量评价,选用适当的灭菌方法,才能达到既保证灭菌后的中药生药粉内在质量,又达到微生物限度的要求。
中药生药粉主要是由中药饮片打粉制备而成,其成分复杂,是中药制剂重要的中间体。由于药材种植、生长、采收、加工的特殊性,入药前虽经筛选、洗干、简单炮制等处理过程,大多数的中药原料药都不同程度地带有一些细菌、霉菌或其他致病菌[1]。另外,中药生药粉制备生产的环境条件相对较低(30万级),机械设备、包装材料等较为简陋,手工操作比重大,污染机会较多,从而导致其易染菌。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新版GMP)规定入药前的中药生药粉需满足微生物限度要求,而目前大部分中药生药粉的微生物含量超过国家标准。为此,中药生药粉的灭菌是中成药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中药粉体比表面积大、易吸潮、结团,且部分效应组分遇热不稳定,最终导致灭菌不彻底、物理性质发生改变、化学成分损失、生物活性降低等共性问题。目前企业普遍使用湿热灭菌法,但灭菌后的生粉成了熟粉,亦导致了中药药性的转变,从而使疗效发生改变。采用辐照灭菌改善粉体灭菌效果又存在辐照剂量超标、增加生产成本等问题。使得中药生药粉的灭菌成为中药制剂灭菌的难题之一。目前灭菌后中药生药粉的质量评价标准不完善,仅以灭菌率与单一化学成分含量评价灭菌效果,未能综合考虑粉体特性、初始菌含量、灭菌工艺及设备性能等因素来选择适宜的灭菌方式和工艺参数。在保证灭菌后粉体微生物含量低于规定限度的同时,应最大限度保持粉体理化性质和药效药性不变。因此,本文对中药生药粉灭菌技术及其灭菌后的多维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综述,以期为全面提升中药生药粉灭菌技术的合理应用及深入研究提供新思路。
1中药生药粉及其在中药制剂中的重要地位与灭菌必要性
1.1中药生药粉应用及特点
中药生药粉即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中药经粉碎后所得的粉体。以中药生药全粉入药的剂型有散剂、中药颗粒饮片和超微中药等,某些丸剂、胶囊剂、片剂、膏剂可由部分中药生药粉加适宜的辅料制成[2-3],中药生药粉还兼有药用辅料和赋形剂的作用[4]。超微中药是指在遵循中医药理论的前提下,结合中药物料的特点,采用现代超微粉碎技术,将中药材、中药提取物及中药制剂微粉化制得的中药超微制剂,如微米中药、纳米中药等,它们保留了原中药饮片的全成分,具有提高中药的生物利用度,增强靶向性、缓释功能,提高原有功效和增加新功效的作用,已经引起科技和中医药界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