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制定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积极领导全省农民进行了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加快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建国以来的40多年中,山东农业大体经历了以下3个时期。
(一)年-年恢复发展时期
新中国建立后,山东省委、省政府为迅速恢复遭受长期战争破坏的农村经济,组织全省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年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草案)》,在老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全省进行了土地改革,至年胜利完成。使万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及其它生产资料,完成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农村土地所有制度的重大变革,从根本上废除了沿袭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广大翻身农民,纷纷增添牲畜、农具,改进生产技术,开展农业爱国增产竞赛运动,大大加快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经过建国初的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时期,全省农业生产有了迅速恢复。年粮棉油产量都超过了抗日战争前年的水平。粮食总产量比战前提高12%,比年增长37.8%;油料总产量比战前提高26%,比年增长52%;棉花总产量比战前提高96.5%,比年增长1.09倍。大牲畜比年增加18.9%,生猪存养量比战前增加29%,比年增加94.5%。在完成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全省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决议》,开展农村互助合作运动,及时地引导农民走上了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发挥了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优越性。经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3个步骤,到年底,山东农村基本上实现了高级农业合作化,全省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5.7%,其中加入高级社的占总农户的84%。“一五”期间是全省农业全面发展时期,除年遭受严重涝灾外,年全省已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农业生产任务。粮食、油料、棉花产量分别比年增长14.5%、53.7%、28.4%。大牲畜比年增长4.8%。
(二)年-年曲折发展时期
这期间,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运动等“左”的错误影响,山东农业生产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波折。尤其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农业遭到重大损失。年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中,山东不到1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全省共建起个人民公社,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8.1%。由于在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过分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出现了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在计划上追求高指标、放“高产卫星”;在生产管理上搞一平二调,追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实行大兵团作战,盲目地搞土地深翻运动,不仅浪费了劳力,而且破坏了耕地土壤和肥力;在农产品收购上,搞高征购,造成农村粮食严重紧缺;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大食堂。同时在政治上不断反“右倾”,使“左”的错误不断加重。加之遭受自然灾害,造成农业大幅度减产,粮食、饲草饲料严重缺乏,大牲畜、生猪大量下降,普遍出现人拉犁,肥料严重不足,使山东农业生产跌入低谷,粮食、油料生产和畜牧生产均降为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年粮食总产82.95亿公斤,油料总产2.2亿公斤,棉花总产0.78亿公斤,分别比年减少40%、83%和64%,严重缺粮人口达万人,全省人均口粮只有公斤,肉类0.5公斤。人民生活处于严重困难境地,致使国民经济出现了三年困难时期。
年全省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开始纠正“左”的错误。年贯彻执行中央制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和农业政策,实行了人民公社三级所有,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体制,并大力充实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劳动力,加强对农业的支援,适当调减粮食征购任务,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实行奖售政策,恢复自留地和自由市场等,使农民得以休养生息。年毛泽东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山东各地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制定农田基本建设规划,通过治山治水、整地改土、建设样板田等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使农业生产条件初步得到改善。经过年-年三年国民经济调整,农业生产得到较快恢复。年粮食总产比年增长46.4%,油料总产增长58.3%,棉花总产增长4倍。
年以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10年政治动乱,造成农业生产波动,一些对发展农业经济有利的政策,被当作“资本主义”受到批判,取消“按劳分配”原则,推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限制社员经营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关闭取消了农贸市场。在生产上片面强调抓粮食生产,忽视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农业经济效益低下,致使农村经济遭受严重挫折。年贯彻中央召开的“北方农业工作会议”后,山东省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和中央有关发展农村经济的政策,同时努力改善生产条件,积极建设高产稳产田,加快农业机械化,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运动。年贯彻中央提出的“全党动员、大办农业,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的号召,组织各级干部,深入农村落实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并连续3年组织由山东省级机关、军区机关、驻济大专院校等大批干部参加“省委农业学大寨工作团”,深入农村推动农业学大寨运动。全省各地掀起以大寨精神战天斗地,改变生产条件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加快山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全省农田水利建设。到年有效灌溉面积由年的万亩增加到万亩,治涝面积由万亩增加到.7万亩,农机总动力由4万千瓦增加到万千瓦,因而全省农业在波动中有了发展。农业总产值由年的77.07亿元(按年不变价,下同),到年增长到.84亿元。粮食产量由年的.6亿公斤增长到.8亿公斤。
然而在农业发展中由于实行了“以粮为纲”的方针,经济作物长期处于徘徊局面。农业内部结构不协调,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人均从集体分配的收入,20年来仅增长15.95元,即由年的52.45元,到年仅增到68.4元。还有三分之一左右的生产队没有现金分配。
(三)年-年全面高速度发展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东省认真贯彻全会精神,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贯彻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影响,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特别是经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摆脱了长期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模式,极大地调动起广大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同时由于深入贯彻科教兴鲁的方针及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使全省农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实施的主要重大改革措施是:
1.贯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年全省从西部到东部,由菏泽地区东明县开始兴起包产到户,逐步形成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全省迅速发展。到年3月,全省农村实行联产计酬的基本核算单位占99.8%,其中包干到户的占97.2%。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并逐步推向林、牧、副、渔各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也由包干到户逐步发展为集体统一经营与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将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交给农户或专业队承包使用,按合同的要求组织生产和经营,凡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办好的事情,由集体统一组织管理和经营,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农民个人发展生产的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与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从年起,全省对农产品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年-年实行“调放结合、以调为主”,先后提高了各种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年-年实行“放调结合、以放为主”,除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外,生猪、蔬菜等其他农副产品均放开。
经过调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全省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比年提高.5%,其中粮食类提高.8%,经济作物提高85%,畜禽产品类提高%,干鲜果品提高.3%,是建国以来农副产品价格调整幅度最大的时期。在调整收购价格的同时,还对合同定购的粮食、棉花等实行化肥、柴油、预购定金三挂钩的政策,缩小农产品牌市差价,鼓励农民交售的积极性。
农副产品价格管理体系经过改革,省管价格产品由种减为29种,其中国家定价22种,国家指导价7种。到年按全省农副产品收购总额计算,实行国家定价商品比重为37.1%国家指导价为17.2%,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比重为45.7%,逐步形成了多种价格形式并存的管理体制。
通过这一时期农产品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农民从提高价格和放开产品价格中得到了很大实惠,较好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农产品价格扭曲问题,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正确处理农村经济中的三个关系,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逐步探索正确处理三个关系:一是一、二、三产业的关系,加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积极发展二、三产业,把乡镇企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战略重点,推动农村经济全面繁荣;二是在农业内部,认真贯彻执行“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正确处理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的关系,坚持因地制宜、全面发展;三是在种植业内部正确处理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关系,在确保粮食作物稳定增产,保障供给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作物,使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生产互相促进。山东省经过10多年的调整,农村一、二、三产业和农业内部结构关系有了明显改善。年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22亿元、79.03亿元、8.09亿元,到年分别增长到.5亿元、.7亿元、84.7亿元,一、二、三产业比重由年的54%,41.7%,4.3%,到年调整为36.6%,58.6%,4.8%。农业内部结构(按年不变价计算),种植业比重由年的78.4%,到年调整为66.4%,林牧副渔业比重由年的21.6%,到年上升到33.6%,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比重由年的69.1%,到年调整为58%;经济作物比重由年的16.9%,到年上升到28.7%。
4.疏理流通渠道,发展农村商品生产。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贯彻实行,调动起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产品大幅度增长。针对全省不少地方出现“卖粮难”、“卖棉难”等问题,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开展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疏理流通渠道、积极探索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等不同形式,促进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的新体制。年在全省总结推广了诸城县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组织农村商品经济“大合唱”的经验,促进了全省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5.实施“科技兴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省深入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发展农业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技术、三靠投入”的方针,实施了一系列“科技兴农”的重大改革措施。年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山东农业的决定》,把科技兴农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战略,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充实和稳定基层农业科技队伍,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素质,组织国内外农业科技交流,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年”活动,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组织实施“丰收计划”,进行农业科技开发,建立农牧业商品基地,促进了全省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是山东农业生产力发展最快、农产品增长最多的时期,主要农产品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年与年相比,粮食增长56%,油料增长1.2倍,棉花增长5.7倍,果品增长62%,肉类增长2.1倍,禽蛋增长4.5倍。农村经济日益繁荣,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发生了根本改变。
建国40多年来,全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农业落后面貌。特别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全省人民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经济建设全面振兴,农业生产提高到新水平,农村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断加强,在人多地少情况下,在解决人民温饱,提高生活水平,支援工业建设,扩大出口创汇,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农牧业生产的全面发展,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建国以来,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工作的首位,认真贯彻执行了党中央对发展农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实施科教兴农,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增加投入,针对山东耕地资源相对缺少的实际,把发展粮食生产当作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重中之重来抓,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使各项生产获得全面增长,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建国41年来,全省耕地面积从.9万亩下降到78.44万亩,而人口从万人增长到.6万人,在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的条件下,不仅解决了众多人口的吃穿问题,而且全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有了极大的提高。年农业总产值达.5亿元(当年价),按可比价计算,比年增长6倍多,其中种植业产值和畜牧业产值分别增长4.8倍和16.3倍。全省粮食总产量从年的87亿公斤,先后突破三个亿公斤大关,达到亿公斤,比年增长3.1倍,居全国第2位;粮食耕亩产量,从年的78公斤,年提高到公斤,增长近6倍,而且出现了北方第一个亩产吨粮县桓台;油料总产量达21.21亿公斤,比年增长2.8倍,居全国第1位;棉花总产量达10.28亿公斤,比年增长11.7倍,居全国第1位;果品总产量达24.8亿公斤,比年增长8.9倍,居全国第2位;蔬菜种植面积达.3万亩,蔬菜产量及生产水平获得突破性进展。种植业的发展,有效促进畜牧业的大幅度增长,各种畜禽和畜产品创历史最高水平,年大牲畜、猪、羊、家禽存养量分别达到.8万头、.9万头、万只和万只,分别比年增长85.8%、5.7倍、13.8倍和7.5倍,奶牛、养兔、养蜂等也都有大幅度增长。肉类总产达到22.2亿公斤,其中猪牛羊肉18.7亿公斤,比年增长18.7倍,肉类总产量居全国第2位,蛋类总产12.4亿公斤,比年增长26.6倍,禽蛋总产居全国第1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生产结构逐步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较好地处理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关系,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使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农业总产值中农林牧副渔五业的产值比重,分别由年的79.8%、0.6%、8.3%、9.9%和1.4%,到年调整为66.4%、1.9%、20.4%、6.2%和5.1%,农业结构日趋合理,促进了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自新中国建立至年,全省农民为国家提供粮食1.39亿吨,食用植物油.17万吨,棉花.48万吨,猪2.02亿头,农民向国家缴纳农业税79.34亿元,全省农副产品出口为国家创汇.4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32.6%。农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很大提高
建国41年来,通过兴修水利,进行中低产田开发,改造盐碱涝洼等方面的农田基本建设,国家给予了大量投资,广大农民付出了巨大劳动,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农业现代化建设初具规模。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扩大到.4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5%,比年增17倍多;全省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达.77万千瓦,平均每亩耕地0.千瓦,拖拉机拥有量达64万多台,机耕面积达.0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5.8%,机播面积.2万亩,机收面积.6万亩,耕地、灌溉、运输以及农产品加工等项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农村用电,新中国成立前是空白,年仅为1万千瓦时,年达75.7亿千瓦时,全省已有98.2%的乡镇、92.9%的村民委员会、61.1%的农户用上了电,电力灌溉面积达.4万亩。由于电力在农村的应用,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发展农产品加工,发展乡镇工业,改变农村面貌发挥了重要作用。化肥使用量大幅度增加,全省化肥平均年施用量50年代仅15.5万吨(实物量),到80年代已发展到.18万吨。年施用量达到1.3万吨,折纯为.49万吨,平均每亩耕地施用化肥99公斤,折纯24公斤。微肥的施用也因地制宜逐步推广。农药年使用量(实物量)达5万多吨,拥有各种植保机械.14万台(架),对适期防治病虫害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作物品种不断更新,良种面积所占比率,由建国之初的10%以下提高到95%以上。
农业区域开发和商品基地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建国以后,山东省在国有荒地上兴建了18处国营农场。80年代以来,先后对沂蒙山区、沿海滩涂、海岛、南四湖、东平湖、黄淮海平原和黄河三角洲等区域开发进行了调查研究,制定了开发规划,逐步实施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山东省农田区域开发的实施,加速了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业整体生产水平。
随着农业由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的转变,山东省加强了农牧商品基地建设,在国家扶持下,选择生产基础较好,增产潜力较大的地区,建设了一批不同类型的农牧业商品生产基地。年-年先后投资5.76亿元,建设了粮食基地县75个、商品粮基地22个、优质棉基地(项目)64个、优质农产品基地19个、农副产品出口基地(项目)53个、畜牧基地31个、名特优项目36个。同时,还在农产品集中产区建立了农畜产品专业市场,如闻名全国的建设最早的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各类农畜产品基地和市场的建设,促进了全省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年全省农牧产品的商品率提高到62.2%,通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探索出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公司加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子。
(三)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振兴
建立健全了农业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建国以来,农业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已建立起高等农业教育与中等农业教育、普通教育与业余教育相结合的农业教育体系。至年全省普通高等农业院校由建国初期的1处增加到2处,已成为学科专业比较齐全,师资力量较雄厚、设施较为完善的农业院校,已为国家培养高等院校毕业生人。中等农业学校由建国初期的1处增加到12处,至年累计培养毕业生49人。高、中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对于充实全省农业科技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积极办好高等农业院校和中等农业学校的同时,山东省还积极发展农业在职干部教育和成人教育,建立了农业管理干部学院,轮训培养各级农业干部,举办农业广播学校和会计函授学校,培养基层农技和经济管理人才。到年培养各类农业管理干部人,广播学校和会计函授学校培养毕业生人,大大提高了农业干部队伍的素质,充实了基层农业技术力量。
建立完善了农业科研体系,取得了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省建有农业科学院及专业研究所,高等农业院校也设有专业研究所或研究室,地市建有农业科学研究所,莱州等地还建有民办农科所,全省科研体系比较健全。省级农业专业科研所及高等院校重点承担省科研项目,实行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以应用研究为主;地市级科研所主要面向地方进行应用研究与开发相结合,以开发为主;县和民办研究所主要进行专业研究和技术开发。省及地市农业科研机构有专业科研人员人,占全省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15.5%,已形成一支学科专业较为齐全,技术能力较高的科研队伍。各级农业科研单位深入实际,协作攻关,在农作物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病虫防治以及畜牧兽医等研究工作上取得许多重要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年-年全省共取得省级以上奖励的农业科技成果项,其中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地位。这些科研成果对促进全省农业的发展和增加农业科技储备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立完善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了农业技术改造。40多年来,从省到市(地)、县(市区)、乡(镇),自上而下建成比较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截至年底,全省有各级农牧技术推广机构个,共有农业专业技术干部人。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还实行了优惠政策,稳定了基层农技队伍,使他们在农技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广泛开展技术承包,实行“科、物、政”结合,并按照“立足推广搞经营,搞好经营促推广”的原则,兴办了各类农技推广实体,建立起农技推广的新机制,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科技水平。
同时还加强农业科技宣传建设,建立农业出版、电影和展览等机构,编辑发行农业学报、农业技术期刊,举办农业展览,摄制农业科教电影与录像,加强了农业科技交流和农业科技普及。
农业科技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七五”期间农牧业生产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35%,全省农业生产已逐步转向依靠科技的轨道。
(四)农业对外交流不断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取得重大进展
新中国建立初,山东省农业对外交往主要是与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随着改革开放,农业对外交往迅速扩大,山东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世界银行、联合国人口发展基金会、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国际小麦、玉米研究中心、国际水稻研究中心、国际半干旱作物所等国际组织开展交流合作。年-年山东农业对外交往国家扩大到41个国家和地区,省内出访人次,接待国外来访人员人次,农业对外交往扩大。通过组织科技人员出国考察、进修,邀请国外专家前来讲学,开展了农业科技合作研究,山东农业科研院校和国外有关单位建立友好院(校)际关系,促进了山东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与成长。
随着对外开放,山东农业技术引进迅速发展,先后引进农牧良种、农牧业先进生产技术和加工设备,加速了山东省农牧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引进的粮食、棉花品种资源、家畜家禽良种、果树良种苗木等,促进了山东农牧良种选育和品种更新。引进的塑料薄膜栽培、新农药、种衣剂、喷滴灌等新技术有力地推动栽培技术进步。引进的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新技术新设备,形成了新兴的农业加工产业。
在对外开放中,解放思想,利用外资进行农业开发取得了良好成果。引用世界银行贷款、其他国际组织和国外贷款与援助,进行中低产田开发、畜牧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进一步扩大了农业资金来源,加速了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积累了科学管好用好外资,充分发挥投资效益的经验。
通过农业对外交流与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山东农业对外开放的局面已初步形成,并且为今后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扩大农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五)城乡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贫困地区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建国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很大改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建国初,广大人民生活贫困,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和计划经济的实施,粮棉油等主要生活资料实行定量供应,城乡人民生活得到基本保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农产品市场的放开搞活,商品率提高,城乡人民的各种生活资料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年全省主要农牧产品人均占有量:粮食公斤、油料25公斤、棉花12.1公斤、果品29公斤、猪牛羊肉22公斤、禽蛋14.6公斤,与年相比,粮食、油料、棉花、果品、猪牛羊肉、禽蛋分别增长1.2倍、1.05倍、5.7倍、4.3倍、9.6倍、13.7倍。蔬菜、瓜菜、奶等也都有大幅度增长。
随着农村经济的增长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消费水平提高,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8元(当年价,下同),比年的44.74元增长14.2倍,比年增长近5.5倍。随着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农民的消费水平有很大提高。年全省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05元,比年的38.26元增加13.3倍。二是农民膳食水平提高。建国初期,人均口粮仅公斤左右,绝大部分是杂粮,年口粮达.3公斤,其中细粮占80%左右,绝大多数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在膳食构成中肉类、禽蛋等成倍增加。年人均消费食用油5.41公斤,肉类7.44公斤(含家禽),禽蛋3.66公斤。三是农民的衣着居住等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在穿着消费方面,由款式陈旧、花色单调的自纺自织、自裁自缝向成衣化和“一季多衣”发展。在用的方面,缝纫机、手表、自行车、收音机等在农村已基本普及。洗衣机、摩托车、电冰箱、电视机、录音机等高档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急剧增加。年全省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8.5平方米,比年增长近1倍,建房质量和标准也明显提高。四是农村储蓄存款大幅度增加。年全省农村储蓄存款余额达.2亿元,比年增长25.9倍,乡村人口人均.8元,比年增长22.6倍。广大农民生活的改善,为全省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
贫困地区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贫困地区农业的发展,在资金上、物资上都给予了很大支援,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省委、省政府加强领导,对全省15个贫困县制定脱贫规划和扶贫优惠政策,组织各行各业对口支援,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贫困地区长期以来的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吃粮靠统销、生产靠贷款、花钱靠救济”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年全省15个贫困县农民人均收入达元,人均占有粮食公斤,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原来数千个贫困山村不通车、不通电、吃水困难的状况得到初步解决,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建国40多年来,山东农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充分起到了国民经济的基础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振兴。随着山东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迈进,农业面临的任务愈益繁重,然而山东农业仍比较脆弱,在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土地和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人口逐年增加,耕地逐年减少;部分地方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比较频繁,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农用化学物质使用的增加,农业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日益蔓延和加重;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还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和少数贫困地区;对农产品生产还没有建立起宏观调控机制和市场风险保护手段等。认真研究处理好这些问题,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山东农村的前景将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