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骨脂注射液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325482.html钟振振博士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宋·陆游诗“鸠自呼鸣蚓自歌”连日云兴气浊雨意欲成西南风辄大作比夜月明如昼[宋]陆游鸠自呼鸣蚓自歌,何时甘澍一滂沱。封姨漫妒阳台梦,却付长空与素娥。
诗友清心竹问:请教钟教授,“蚓”是蚯蚓么?“蚓自歌”是指蚯蚓唱歌么?可是,蚯蚓是不发声的啊,怎么能唱歌呢?
钟振振答:是的,是指蚯蚓“歌吟”。
蚯蚓当然不会发声。但是,古人认为它能发声。
这当然是个错误,而且错得很离奇。不过,也错得很“诗意”。
这种认知始于何时?不知道。我只知道,至迟在三国魏·徐幹所撰《为挽船士与新娶妻别诗》里,已有云:“凉风动秋草,蟋蟀鸣相随。蚓蚓寒蝉吟,蝉吟抱枯枝。”(见唐·欧阳询等编《艺文类聚》卷二九《人部》一三《别》上)
至两晋时期,文献中则有更为明确的记述。
西晋·崔豹《古今注》卷中《鱼虫》曰:“蚯蚓,一名蜿蟺,一名曲蟺。善长吟于地中。江东谓之‘歌女’。或曰‘吟砌’。”(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下《古今音乐鸟兽鱼虫龟鳖等部凡六十八门》所述略同。)
又,东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卷三八《博喻》曰:“翠虬无趐而天飞,螣蛇无足而电鹜,鳖无耳而善闻,蚓无口而扬声。”
此后,类似记述亦屡见于唐宋时期的各种文献。
唐·张读《宣室志》卷一曰:“宝历(唐敬宗年号)初,长沙有民王叟者,家贫,营田为业。一日耕于野,为蚯蚓螫其臂,痛楚甚,遂驰以归。其痛益不可忍,夜呻而晓,昼吟而夕,如是者凡旬月。有医者云:‘此受毒之甚者也。病之始,庶几有及;壮且深矣,则吾不得而知也。’后数日,病益甚。忽闻臂中有声,幽然而微,若蚯蚓吟者。又数日,其声益响,如合千万音,其痛亦随而多焉。是夕果卒。”
宋·庄绰《鸡肋编》卷下曰:“绍兴(宋高宗年号)四年,温州瑞安县井鸣如钟声。继而州中亦然。前史灾异所未有。或云去岁闽中如此,遂有大水漂没之害。或云止如蚯蚓鸣,叩栏即止,非井鸣也。”
李石《续博物志》卷一〇曰:“蚯蚓,长吟地中。江东谓之‘歌女’。”
沈作喆《寓简》卷四曰:“韩退之(韩愈)言:‘万物不得其平则鸣。’若蚯蚓者,其材质亦可以自知矣。食后土而饮黄泉,于其分已过,更有何事不平,而如此终夜长鸣,不肯休耶?抑自乐其过分耶?”
罗愿《尔雅翼》卷二四《释虫》一曰:“蚓,夏夜好鸣于草底,故江东谓为‘歌女’,或曰‘鸣砌’。”
唐宋诗词里,亦多有咏及。
唐·顾况《历阳苦雨》诗曰:“夜夜空阶响,惟余蚯蚓吟。”
韩愈《晚雨》诗曰:“廉纤晚雨不能晴,池岸草间蚯蚓鸣。”
卢仝《夏夜闻蚯蚓吟》诗曰:“夏夜雨欲作,傍砌蚯蚓吟。念尔无筋骨,也应天地心。汝无亲朋累,汝无名利侵。孤韵似有说,哀怨何其深。”
《石鼎联句》诗轩辕弥明句曰:“时于蚯蚓窍,微作苍蝇鸣。”
宋·欧阳修《因马察院至云见圣俞于城东辄书长韵奉寄》诗曰:“空肠时如秋蚓叫,苦调或作寒蝉嘶。”
苏轼《过云龙山人张天骥》诗曰:“荒田咽蛩蚓,村巷悬梨枣。”
张耒《寄李端叔》诗曰:“荒居咽蛩蚓,风雨老藜苋。”
释德洪《豆粥》诗曰:“我今万事不知他,但觉铜瓶蚯蚓泣。”
李纲《水调歌头·和李似之横山对月》词曰:“但使心安身健,静看草根泉际,吟蚓与飞萤。”
陈与义《秋雨》诗曰:“书生重口轻肝肾,不如墙角蚯蚓方长哦。”
范浚《同伯通端杲侄效卢仝体》诗曰:“渠旁草郁郁,草底蚯蚓鸣。”
杨万里《明发青塘芦包》诗曰:“青塘无店亦无人,只有青蛙紫蚓声。”
李龏《水轩遣怀》诗曰:“逗明月落杜鹃叫,向晚雨寒蚯蚓吟。”
张炎《意难忘》(风月吴娃)词序曰:“余谓有善歌而无善听,虽抑扬高下,声字相宣,倾耳者指不多屈,曾不若春蚓秋蛩,争声响于月篱烟砌间,绝无仅有。”
要之,自魏晋至唐宋,各种文献及文学作品中,于蚯蚓之声,或曰“吟”,或曰“扬声”,或曰“鸣”,或曰“叫”,或曰“咽”,或曰“泣”,或曰“哦”。陆游诗曰“蚓自歌”,与众不同。但亦有所本,晋·崔豹《古今注》中早已记载蚯蚓有“歌女”之名了。
编后语:
欢迎楼友们继续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