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在路上开车的时候,突然获得了《百年孤独》第一章的灵感,随即掉头回家,每天与香烟为伴,闭关18个月,写出了这部传世经典。
在《百年孤独》发表之前,马尔克斯在拉丁美洲文坛之外并不广为人知,《百年孤独》刚一面世即震惊了拉丁美洲文坛及整个西班牙语世界,并很快被翻译成多种语言,马尔克斯也一跃成为世界级的文学大师。
年,瑞典文学院认为马尔克斯“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糅混着魔幻于现实,反映出一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大概是诺奖史上“最无争议”的获得者。
马尔克斯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篇小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自传《活着为了讲述》等。
马尔克斯作品的主要特色是魔幻与现实的巧妙结合,以此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审视人生和世界。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被誉为“二十世纪文学标杆”,马尔克斯以浓郁的美洲气息和登峰造极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闻名于世,他将现实主义与魔幻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
对普通读者来说,马尔克斯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大概就是这本《百年孤独》,以及背后的特有名词——“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被认为是最具有创意的写作手法之一。关于“魔幻现实主义”,可以阅读少东家之前的文章
人生若只如初见——霍乱时期的爱情
《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的代表作,风格独特,情节离奇,采用打乱时间次序的独特新颖叙述手法,展示了拉丁美洲特有的五彩缤纷的文化,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融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于一体,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时空,展现出一个瑰丽的神奇的光怪陆离的想象世界,“汇集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
书中运用大量的篇幅影射了殖民、独裁、战争、革命等内容,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多世纪以来的风云变幻和百年沧桑,粗犷处寥寥数笔勾勒出数十年内战的血腥冷酷;细腻处描写热恋中情欲煎熬如慕如诉;奇诡处人间鬼界过去未来变幻莫测。轻灵厚重,兼而有之,既气势恢宏又奇幻诡丽,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代的代表作品,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社会历史图景的鸿篇巨著”,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成为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百年孤独》也是很难得的一部,既受大众热烈欢迎又受到文学研究者热烈欢迎的小说。
在《百年孤独》中,马尔克斯用瑰丽又魔幻的笔调,讲述了一个全人类共同的问题:孤独,而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孤独呢?
老马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发表了一篇叫作《拉丁美洲的孤独》的演讲词,是这样讲的——“现实是如此匪夷所思,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无论诗人或乞丐,战士或歹徒,都无需太多想象力,最大的挑战是无法用常规之法使别人相信我们真实的生活。朋友们,这就是我们孤独的症结所在。”
《百年孤独》有一个独创的举世无双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一句话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它隐含的时间维度。按马尔克斯自己的说法,《百年孤独》他构思了15年,这十五年他都不知道怎么写第一句话,“因为第一句话有可能成为全书的基础,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全书的风格和结构,甚至它的长短”。
《百年孤独》开头的这句话被后人津津乐道,奉为经典中的经典,魔力究竟在哪里?
文学家早就分析了一万遍,一般的标准答案可能会这样说——
“这句话里包含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态,而且非常和谐地统一在了一起。”
具体来说,就是它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叙述方式。
——站在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
一般人在写作开始,都是按照从前往后,而他却在开篇就将这个时间放在了多年以后。这不仅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而且具备了更高程度的创造性。
首先,光是在这么短短的几句话中,就能读到3个不同的时间点:“多年以后”说的是未来,“面对行刑队”说的是现在,“那个遥远的下午”说的是过去。
同时,老马还在这句话里面制造了3个悬念:
“多年以后”让你想知道他都经历了什么?
“面对行刑队”让你想知道他干了什么坏事才会被判刑?
还有,“那个遥远的下午”,他为什么会去“见识”冰块这种很平常的东西?
这个句式,直接上来告诉我们结果,进而引起我们对于故事的好奇心,就像是一个老人在回忆的沧桑感觉。
这样的一个开头,已不仅仅是展开了小说的一个初始情节,而且与小说的人物、内容、风格和后来的故事情节紧密相连,过去现在未来穿插交汇,循环往复,而老马显然隐匿在一个不确定的“现在”的叙事角度,用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是一种几乎前所未有的“跨时空叙事”,按照吴晓东的说法,马尔克斯制造了一种“纵深感和连绵感”。
这种方式重新定义了时间,仅仅存在于人类大脑里的时空,呈现出不同时空相互撕扯同时又相互交错的立体感,读来既会立马生起画面感,又会被悬念激发出脑补的欲望,只一瞬间,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悬念,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被拽入书中的世界,不得不读下去。
《百年孤独》的开头太过经典,以至于太多中国后辈作家,都不厌其烦地模仿这个开头——
“那天早晨,俺公爹赵甲做梦也想不到,再过七天他就要死在俺的手里;死得胜过一条忠于职守的老狗。俺也想不到,一个女流之辈俺竟然能够手持利刃杀了自己的公爹。俺更想不到,这个半年前仿佛从天而降的公爹,竟然真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莫言《檀香刑》
“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敌人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莫言《红高粱》
“直到很久以后,沙子依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那天上午东山敲开他房门时的情景。东山当初的形象使躺在被窝里的沙子大吃一惊。那是因为沙子透过东山红彤彤的神采看到了一种灰暗的灾难。他隐约看到东山的形象被摧毁后的凄惨。”——余华《难逃劫数》
“很多年以后,我站在竖立着一块炼泅石的海岸,面朝大海,面朝我的王国,面朝臣服于我的子民,面朝凡世起伏的喧嚣,面朝天空的霰雪鸟,泪流满面”——郭敬明《幻城》
“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陈忠实《白鹿原》
《白鹿原》的开头,几乎是《百年孤独》的翻版,只是用字更为精炼,“七房女人”也比“行刑队”和“冰块”要更抓人些。
在少东家看来,《百年孤独》开头的好,不仅仅只是可以具体量化的东西,而且更重要的是里面有一种关于时间与回忆的魔法,让人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感觉好像是穿越了生命中所有细枝末节的时光,直接回到了一个具体的不能再具体的时间点上,而那个点,就是一个人一生中,影响最大的某个本源时刻。
而这也许就是马尔克斯的写作哲学!
许多年之后,当一个作家写下自己小说开头的时候,将会回想起第一次读到《百年孤独》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百年孤独》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故事发生在虚构的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以布恩迪亚家族这一整体为核心,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因为权力、情爱的轮回,而发生的寒来暑往、起起落落、人事兴衰的传奇故事,细数了从第一代布恩迪亚一直到第七代布恩迪亚的荣辱、爱恨、福祸、文化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
这条长达百年的时间主线,被一个个家族成员的生老病死切割,又错落的重叠在一起,叠成厚薄不均的一百年。而七代人,其实就是画风不同的七出大戏。
布恩迪亚家族的特点是注定孤独,从荒芜的沼泽中兴起,最后被一阵飓风卷走抹去,被世人忘记。
布恩迪亚家族百年七代的产生、兴盛到衰落、消亡,也是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史,其内容涉及社会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了拉丁美洲令人惊异的疯狂历史,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历史文化的浓缩投影。
《百年孤独》,很多人都听过,但是听过的人未必都看过。而看过的人都自觉分为了两类:一类是踌躇满志地翻开,结果刚看了开头几页,就因为人物太多、名字太难记,觉得通篇简直是在胡说八道,而中途放弃了;另一类则深陷魔幻之中不能自拔。
看《百年孤独》感到魔幻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无论从哪个角度入手都不好理解,很难读。难读的原因不外乎下面几种:
1、人物错综庞杂。《百年孤独》无疑是一种广义上的宏大叙事,它有一种包罗万象的气魄,试图把一切包容其内,登场人物也不是一个“多”字就能概括的,涉及到各阶级各层次,人名太多、太长、重复性大(并且名字不好记且缺乏辨识度),主人翁常常采用相同的姓名,经常看着看着就不记得这人是谁了,或者以为这个人是那个人,在阅读过程当中,如不一一记录人物的复杂关系,会出现幻觉错觉,后来渐渐发现重复是这本书很大的一个主题。
主要人物关系表其实仔细看一下,男性角色就是重复着用“奥雷里亚诺”“何塞”“阿尔卡蒂奥”命名,女性角色就是用“阿玛兰妲”“蕾梅黛丝”命名。
▲《百年孤独》人物关系图谱
想想也是,三十多个角色共用“奥雷里亚诺”和“阿尔卡蒂奥”这两个名字,真的能把人逼疯啊!
老马用这些重复的名字命名,当然不是为了增加我们阅读的难度,而是有深意的,他用瑰丽的文笔,将一个繁复的大家庭,七代人的辉煌与落寞,通过重复的人名就这样蔓延开来,等到繁华落尽,老马的意图就显露了出来,那些重复的名字,代表的就是生生世世的循环往复。
这些纷繁复杂的人物竟然因为他们共有的孤独特质而重叠了,无论年轻的时候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做出过多么疯狂的举动,最终他们都不可避免地和孤独融为一体。
而老马正是抓住了相同姓名多代复杂关系的延续,一代又一代重复感加深了整篇小说的魔幻孤独色彩。
人物的性格与其名字有一定的关联,名字相同的角色,其性格特征也相似。“阿尔卡蒂奥”大多都是纵欲的、随性的。这里的欲望有对生活的控制征服欲,也有情欲、物质欲。比如作为布恩迪亚家族的创始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就是一个有控制征服欲的人,极富创造力,不满足于自己落后的生活。第五代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十分贪恋财产,最后找到了祖上留下的金币,但也因金币而死。而“奥雷里亚诺”多是执着坚韧、性格孤僻、沉闷压抑,且基本没有后代。比如第六代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从小无父无母,被姑妈抚养长大,特别孤独沉闷,唯一的爱好就是研究羊皮卷。但是第四代中的双胞胎俩兄弟阿尔卡蒂奥第二和奥雷里亚诺第二性格不符合上面所说的性格特点,阿尔卡蒂奥第二比较沉闷孤僻,奥雷里亚诺第二比较纵欲,这是因为可能两个人从小被互换了身份。女性角色中“阿玛兰妲”大多对爱情比较执着,喜欢自己的侄子。比如第二代中的阿玛兰妲曾与姐姐同时喜欢上一位意大利技师,特别执着,最后因误毒死了自己的嫂子而停手,但是后来又与侄子搅和在一起。第六代中阿玛兰妲乌尔苏拉也与自己的侄子搅和在一起,生了一个长着猪尾巴的婴儿,难产而死。“蕾梅黛丝”大多退场比较早,上面提到的上校的妻子蕾梅黛丝就因意外被毒死而早早退场,后来的美人儿蕾梅黛丝二十多岁的时候,变得极其苍白,几近透明,一阵风吹过,和床单一起升天了。(一定是上天嫉妒美人儿蕾梅黛丝的美貌)……
2、各种奇葩的想象力,也就是魔幻现实主义。书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如童话一般,让你震惊又匪夷所思,包括但不限于:吃石灰的雷贝卡、全镇人都患上失眠症,白天站着也做梦、奥雷里亚诺的神奇预言、黄花雨、隔了两代人重复出现的侄子爱上姑姑的乱伦、无限繁殖的牲畜、双胞胎的通灵、神父浮空术、会自己流动的血、无穷无尽的梦、纸牌预言、奥雷里亚诺第二反复地修理门窗、阿玛兰妲不停地缝制殓衣,缝好了拆,拆完了再缝;抓住床单升天的俏姑娘蕾梅黛丝、双胞胎同时死亡、家里的东西自己会动、长了猪尾巴的婴儿、雨,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整整十年都不再下雨、整个马孔多小镇被飓风卷走……
3、多主线、多时空、非线性叙述。不同于一般叙事的结构,《百年孤独》主线很多,把过去、现在、未来的时空与主线交替往复的循环,这样的多主线多时空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在小说中一再重复出现,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不断地给读者造成新的悬念。
通常一章节主要讲A1、A2、A3的事情,从时间点T1讲到时间点T2、T3、T4,中间顺带提到了人物A4、A5;然后下一章节就讲A4、A5、A6的事情,从时间点T3开始讲,讲到T4、T5、T6,中间顺带提到了人物A2、A7、A8;然后下一章节就讲A7、A8、A9,从时间点T5开始到T6、T7、T8,顺带提到人物A1、A4、A10、A11……经常说着说着就说,很多年以后,(后人……)然后回来继续。
所以整个故事是没有科学逻辑的,毕竟是魔幻现实主义,如果你太追究“为什么会这样子啊?”肯定很难读下去。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百年孤独》凝重的历史内涵、犀利的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庞大的神话隐喻体系是由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神秘语言贯串始终的。
魔幻现实主义必须以现实为基础,但这并不妨碍它采取极端夸张的手法。老马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印第安传说、东方神话以及《圣经》典故的运用,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进一步加强了本书的神秘气氛,使读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感受,从而激起寻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创作真谛的愿望。
让人印象最深的,是老马为了准确表达而使用的近乎残忍的手段。比如要描写一个老人的苍老,现实主义的作者可能会刻画老人深邃的皱纹,浑浊的眼睛。但是老马不会这么循规蹈矩,他的做法可能是让老人的皱纹的沟壑之间长出青苔,或者让老人的鼻孔爬上蜘蛛网。因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世界里不需要用现实世界的逻辑来解释,所以老马在百年孤独里有了“胡作非为”的自由。虽然魔幻离不开现实的框架,但是单调的现实也正是因为有了天马行空的魔幻色彩而增添了无限可能。
这样的手法在表现人物情绪的时候可以充分的施展,因为在超越常理的力量的作用之下,他可以轻易的让读者看到尽头、无穷这种现实世界里不着边际的概念,也可以更轻易地让读者感觉到彻骨的绝望。
比如表现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的时候,他让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被家人绑在栗树底下,每天就这样一动不动,几十年后才在那棵树上死去;让乌尔苏拉不但双眼失明还每天只能听见没完没了的雨声,让她被遗忘直到有一天后背爬满水蛭;让丽贝卡关在小黑屋里直到身上爬满蛆虫;比如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一生发动了32次武装起义,32次都遭到了失败,遭遇过14次暗杀,73次埋伏和1次枪决,但均能未卜先知,幸免于难(主角光环可以说是非常强烈了),但是在认清自己发动战争仅仅是因为内心深不见底的恐惧之后,便潦草地与政府签订和约,停止战争,然后对准心窝开枪自杀,可他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年老归家,每日炼金子作小金鱼,每天做两条,达到25条时便放到坩埚里熔化,重新再做,他像父亲一样过着与世隔绝、孤独的日子,一直到死;比如阿玛兰妲,受到死神的通知为自己织寿衣,完工之日就是她的死期。为了延缓死期她织了四年。如果这世上还有什么时刻比自己一个人去做手术更加孤独,那应该就是独自向着死亡一点一点迈进而又无能为力的时候了吧。但是阿玛兰妲表现的从容优雅,在织到最后,她竟然故意加快了速度,仿佛在熬过人世间最高级的孤独之后,她已经无所畏惧。世界不过是身外之物,她的内心不再为任何苦痛而波动。还有马尔克斯上校,他在电报上敲下“马孔多在下雨”,他望向苍凉的街道,他感觉到他在孤独中迷失了。
老马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所有人都显得很孤独,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有的曾经爱上一个人,但那人不在了,后来再也没爱过,有的对年轻时候犯的错懊悔不已。他们唯一剩下的只有孤独,用自己的方式想尽办法排遣孤独,事实上仍是延续自己的孤独。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
老马近乎变态的手法就像是给读者眼上蒙上黑布,并且把钟表消音,抽离了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让读者在没有边际的黑暗中感受最高级的孤独。
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家族内部出现了许多重复的故事,但因为有时间跨度,你不会觉得是在简单地重复,而是觉得是一种家族性的诅咒,这个诅咒就是孤独,孤独是造化对群居者的诅咒。
实际上一个人只有在感受过被抛弃的苦涩,被生活无情的戏耍之后才有资格说读懂了《百年孤独》,才有足够的底气像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在马孔多的最后一个清晨那样放下一切包袱,站在广场中央大张双臂,仿佛要唤醒整个世界一样声嘶力竭地吼道:“什么朋友,都是婊子养的!”
孤独的生活究竟好不好?年轻的时候谁都想热烈澎湃的生活,但是很累,过上几年就想要安定。可一旦安定了,寂寞了,日子开始重复了,又倍感无聊,无聊得可怕。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活着,每天都在经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但是真能懂得你,理解你,走进你内心深处,让你不感到孤独的人,真得有吗?重复的生活已经够无趣了。无趣的生活里找不到一个彼此相知的人,更是孤独到极点。
正如现在,你无所事事,掏出手机不停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