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鳖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蟋蟀撬动小镇致富杠杆蟋蟀交易季万名 [复制链接]

1#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王培松见习记者石智飞

蟋蟀文化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及民俗活动,蟋蟀作为物候特征见于《诗经》、《礼记》,鸣唱于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随着立秋时节的到来,天气转凉作物渐渐成熟,宁阳县田间地头一种独特叫声唤起农闲的人们,外出打工的游子,全国各地的蟋蟀爱好者全都被小小的蟋蟀吸引而来,蟋蟀产业也因此成为宁阳县传统特色产业。

宁阳县蟋蟀交易活跃期为每年的八月上旬至九月中旬,日交易高峰分早晚两次,市场主要以泗店镇为主,逐步扩展到周边乡镇。期间吸引了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杭州、苏州、济南、广州、西安、沈阳、哈尔滨等二十多个城市的近2万名蟋蟀爱好者前来收购,这些爱好者仅收购蟋蟀的花费平均每人达2-3万元,交易总额约为5亿元。每逢交易期,宁阳泗店镇的男女老少纷纷加入“蟋蟀生意”大军,热闹程度堪比过年。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宁阳县已成为北方最大的蟋蟀交易集散地,并围绕蟋蟀捕捉、销售、甄别,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富民亮点。

近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来到位于泗店镇政府附近的蟋蟀交易市场,不到7点,便已人头攒动。早市的自由市场里,买家一摊一位,卖家手提竹篮逐个游走,在自己认可的摊位前驻足,争相给买家推荐自己的“宝贝”,并讨价还价。

“捕虫大军”基本凌晨就要出发去“听叫”,因为蟋蟀在凌晨的时候,才会叫得比较欢,他们多以结伴而行,7个人一辆面包车,从7月份开始逮“大棚虫”,到8月初的“地膜虫”再到8月中下旬的“大地虫”,都能拿到市场上交易。由于从小就与蟋蟀打交道,很多高手单从叫声,就能把蟋蟀的颜色,“青、黄、紫”分辨出来了。

蟋蟀交易季对于在外地的务工人员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赚钱时机,李二民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常年在上海从事中央空调安装工作,但每年7、8月份,李二民和一块干活的工友们就会停掉上海的工作回到宁阳捉蟋蟀补贴家用。他告诉记者:“每天晚上7点到10点是蟋蟀出来觅食的时间,这时候的蟋蟀大多都是小蛐蛐,价格一般不超过元。真正的大蛐蛐要等到晚上一两点时候才能捕捉到。他曾经最贵的一只卖了元,最便宜的还卖了元。今年最贵的一只只卖了元。

来自上海的石先生像往年一年,早早就来到泗店镇驻扎。石先生每年都会住在泗店村村民王太井家,干净的农家小园,他住着很舒服,今年是他在这住的第十二个年头。王太井属于因病致贫的贫困户,老两口平时没有太多收入,除去每个月低保金和一年元土地承包费外,他们靠着每年蟋蟀交易时节,为外地客商提供房屋出租能额外增加多元的收入。

除了石先生这样选择住农家院的客商外,大多数客商会住在泗店镇上的宾馆或宁阳县城的酒店。据了解,泗店全镇范围内可提供床位超过张,但仍出现了入住爆满的情况。为不影响蟋蟀收购,许多外来收购者就近选择县城或周边地区宾馆入住。据宁阳宾馆统计,日常情况下宾馆的入住率约为40%-50%,而蟋蟀交易较为集中的8-9月份,日均入住率普遍达到70%以上。以泗店镇龙腾饭庄为例,该店总共16个房间,全部住满能住50人,每年捉蟋蟀的这一个月,这家农家乐单住宿费收入就能到2万多元,再加上餐饮大排档,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不仅餐饮住宿业因蟋蟀收益颇丰,蟋蟀用具销售行业也是相当火爆。目前泗店全镇经营蟋蟀用品专卖店共20多家,其中大型批发店8家,经营捕捉、喂养、储存、计量等蟋蟀相关用品和纪念品多种。薛培格经营着一家名叫熙园蟋蟀用具销售门店,据他介绍,蟋蟀交易季这一个多月店里日均营业额可达万元。

小蟋蟀给贫困户带来收入带动周边产业的同时还搭上了电商平台的快车,飞向了全国各地。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蟋蟀的交易方式也出现新变化,“蟋蟀图片+明码标价”的线上销售形式逐渐被蟋蟀购买者认可。王冲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宁阳人,从小时候逮蟋蟀换文具开始就与蟋蟀结下了不解之缘,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依托中国蟋蟀网交易平台,将收上来的蟋蟀进行编号定价,然后对蟋蟀进行拍照录视频,量身体称体重,一一做好记录,而后将这些信息录入在蟋蟀交易的网络上,再注明自己想要出售的价格进行拍卖,成交后通过快递一到两天就可到买家手里。“通过我们可以让村民的蟋蟀价格卖的相对高一点,也节省了他们的时间,放在在我们这里等着收钱就可以。”王冲对记者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