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科医院好吗 http://www.znlvye.com/明朝在各地的王爷和当地官员的关系,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尽管如此,从级别上来看,明朝的王爷的从级别都完胜地方官员。
天生贵胄的级别不是没品,就是位比三孤!
明朝的王爷有两种——亲王、郡王。其规律是,除去太子、太孙为“常务副皇帝”外,余则一言以蔽之皇子成年为亲王,皇侄成年是郡王;除去王世子、世孙为“常务副亲王”,皇孙成年为郡王。那么亲王、郡王是什么级别呢?
《明史》里对亲王和郡王的级别没有明确说明,但对于他们的孩子的级别却又了说明。《明史》载:
“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视一品。”
也就是说,亲王的嫡长子、嫡长孙的级别是正一品。从逻辑上来讲,嫡长子应该比嫡长孙高一个级别,不知道朱元璋怎么想的,让他们平级。
王世子、王世孙是位比三公的一品,那么比一品还高就是无品。当然无品有点低调,正确的说法就是超品。类比今天的话,应该是副国级,皇帝的级别当属于正国级。我姑且称之为正超品,从超品吧,亲王级别就是从超品。
亲王是副国级,那么郡王是什么级别呢?很遗憾,《明史》里对郡王也没有级别,不过张廷玉对郡王的嫡长子、嫡长孙的级别记载:
“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
郡王的接班人相当于二品大员,那么郡王本人自然就是从一品大员了。从一品的级别仅次于三公,相当于三孤或者等同于太子三公。太子三公分别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孤分别是少师、少傅、少保。电视剧里的鳌拜鳌少保其真实职位是太子太傅,打赢北京保卫战的于谦于少保,才是真正的少保。
我们再来看看,明朝的地方官员都是什么级别?
明朝地方官员按照行政区划单位变更,经历了两个阶段,但地方长官变化却经历了三个时期,而明朝的王爷地位也逐步经历了天壤之别的过程。
年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的大名的行政区划单位直接是明随元规(不理解?这是升级版的曹随萧规)设立行省,行省的全称先是行中书省,后来是行尚书省,简称就是省。
其长官不是和现在称呼一样的省长,而是丞相,为了分权就设立了左右丞相。中央的左右丞相是正一品,平章政事是从一品,左右丞是正二品。
我认为,地方的左右丞相大体与左右丞相当,应该是正二品。可到了洪武九年,朱元璋就将行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
饶是如此,明太祖还是觉得地方权力太大,又一分为三,行政设承宣布政使司,防卫设都指挥使司,刑事设提刑按察使司。即使这样,承宣布政使司也有两个长官,分别是左布政使和右布政使,两布政使级别一样,但负责人却是左布政使。其级别很低,只是个从三品。到了建文帝时期,升级为从二品。永乐皇帝一上位,又降了一级定为正三品。
到了明朝中后期又相继设立了巡抚和总督,巡抚的级别一般是从二品,而巡抚的上司总督则是正二品。前边我们说了,郡王的级别是从二品,从级别上还是很能秒杀地方官的。
明朝王爷和地方官员的关系。
朱元璋是最励志的皇帝,他完成了从乞丐到皇帝的华丽转变。在他17岁那年,因为饥荒爸爸、妈妈、大哥都饿死了,自己为了弄口吃的,不得不到寺庙的做个干杂活的小行童。就这,50天后,也被高彬法师给撵走,朱元璋也只能拿着破碗(钵)以化缘的方式乞讨!
成为皇帝后的朱元璋,最大的心愿就是要把儿孙给养起来,再也不愿有一个儿孙去讨饭,甚至饿死。他要让自己的儿孙,哪怕是傻子白痴也要有酒有肉(大吉大利,天天吃鸡),有人伺候,永远不再过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苦日子了。
而要想保住子子孙孙的幸福快乐生活,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对每一个儿子都封王,对每一个女儿都封公主,连侄子也封王!他的后代的饭碗问题就彻底解决了,他的子孙后代捧的可是金饭碗。
明朝的王爷有两种,一种是亲王,一种是郡王。对于郡王及其以下的明朝宗室,他们的日子说好听的就叫大富翁,说不听叫寄生虫!我们来看看明朝宗室爵位分封情况。光解决子孙吃饭,这是最低要求,还得给他们权力,让他们干活,所谓无功不受禄。没本事也要吃好饭,当潇洒的大款,这是兜底的最坏打算。朱元璋对子孙总体是这样的,指导总思想是宗法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皇帝一脉是历代太子世袭罔替,余子不问嫡庶都是亲王。亲王嫡长子十岁封世子,嫡孙十岁封世孙,日后承袭亲王爵,其他儿子则封郡王。
郡王嫡长子十岁封郡王世子,嫡孙十岁封长孙,未来接班,别的男孩都是将军。将军有三等,他们是最高等的镇国将军。从将军开始,这些金枝玉叶,不管是长子还是幼子,嫡子还是庶子,都是一样的级别。
镇国将军的儿子都是辅国将军,辅国将军的儿子都是奉国将军。奉国将军的儿孙都是中尉,也是一代不如一代的降级,其子为镇国中尉,其孙为辅国中尉,其曾孙及其之后全部是为奉国中尉!
(一)我先说说亲王。
太祖时期,王爷就是个准钦差王。
在朱元璋的时代,他26个儿子封了25个,其中一个还没有就藩,实际上有24个亲王。没就藩的是老九赵王朱杞,一岁封赵王,两岁就夭折。
另外一个没有封的亲王就是幼子朱楠,他出生于年,那时朱元璋都66岁了。倒不是老朱太老给忘了,而是26子朱楠太可怜了,没满月就夭折了。
秦王、晋王、燕王、周王、楚王、齐王、潭王、鲁王、蜀王、湘王、代王、肃王、辽王、庆王、宁王、岷王、谷王、韩王、沈王、安王、唐王、郢王、伊王
《明史》记载,这些亲王超级牛,王公大臣见了都得跪拜。虽然没有明确的封地,以及可以管理的民众,但他们拥兵自重。
根据其年龄和能力还有驻地不同,分别掌握到兵力不等。明朝亲王有三种,我姑且称他们为塞王、中王、畿王。
塞王就是边疆王,担负着保卫边疆甚至拓展领土的重任;畿王就是京畿附近的王爷,担负着包围京畿的重任;其他的王爷则介于两者之间,进可支援塞王杀敌,退可支援畿王勤王,所以我称他们为中王,就是中间王。因为塞王太远,畿王太近!
朱元璋时期的王爷不仅身份高贵,兵力雄厚,更是权势熏天。虽说,这些兵都归兵部管辖,但实际上这些王爷不仅牢牢掌握这些兵力,而且还能指挥老将。尤其是那些塞王,一旦有勋旧将领攻打北元,塞王的他们能直接指挥至少是能做到监军。在文的一方面,王爷的是属下,往往可以以地方副职的形式参与地方治理。
2、永乐之后,王爷就永远也不乐了。
王爷权力如此之大,早在朱元璋当初准备分封就遭到了反对。可他们反对不仅无效而且还有罪,遭到了朱元璋严厉的惩罚。
作为朱元璋直接的受益人的皇太孙朱允炆提及这一问题,朱元璋就问朱允炆怎么处理?朱允炆本来就以厚道仁慈人设示人,也只能表达对于这些如狼似虎的叔王们会厚道的。倘若他们之中有人不轨,自己先礼后兵,并给人留有后路。朱元璋也没什么更好的主意,就为他点赞好评了。
可等朱允炆当了皇帝之后,朱允炆并没有先礼后兵,而是想对叔王来个一劳永逸的处理。他削藩削得太猛了,简直要置诸位叔王于死地,有的忍了,有的忍无可忍就拼了。这拼了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朱允炆叔王在世中的老大——燕王朱棣,而且还是朱允炆叔王在世中军事实力最强的人。
在姚广孝的谋划下,朱棣吞并了宁王的关宁铁骑,就开启了以卵击石的靖难之役。朱棣在宁王、谷王的支持下,在其他王弟的作壁上观下,竟然意外地成功了。
燕王成为皇帝后,鉴于朱允炆削藩过于简单粗暴急躁,就逐步削弱他们。而且朱棣手段极为高明,弱化塞王,拉拢中王。对于叫喊他们也没什么大的梦想,只要能愉快地活着就好。
到了明宣宗时期,更是将拉拢和打击提高的极致,削藩削到点子上了。那么,这个点子是什么呢?就是削兵!他以秦王府护军张嵩为卧底,告发朱志壇不轨。朱志壇本是个文人、老实人,立即向宣德帝交出三卫。朱瞻基也厚道收下三分二,退回三分之一。有了秦王的表率后,楚王、蜀王、肃王等也纷纷交兵三分之二!
宣德帝对于直接谋反的叔叔汉王朱高煦予以除国灭门!到了明武宗时,宁王朱宸濠也玩谋反,落得跟朱高煦一样的下场。
其实在永乐之后,亲王们想成为永乐第二已根本就不可能了。更何况从从永乐到洪熙再到宣德一直在削藩呢!明代后期的亲王,他们其实就是一个吃喝不愁的大富翁,而且也基本不干活。成为寄生虫不是他们的本意,明太祖规定的守卫边疆、勤王的工作被去掉后,他们只能混吃等死。
当然,也有不愿意当寄生虫的,比如本该继承王位的,他因为老爸犯错,加上不想做寄生虫,怎么也不继承王位。期间致力于音乐、数学、历史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他有一首诗非常有名。
“人到四十不自由,转眼高堂体见忧。檐前犬子尚难立,负尽糟糠为盐油。妻儿怨我难聚首,夏虫难解冬日愁。若非碎银二三两,谁愿劳碌志未踌。”
日子过得很不好,连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勇气都没有,为了几毛钱,受苦受累又受气。这种境遇,对于亲王来说是不存在的。自明一代,亲王们虽然后来没权甚至没自由,但钱是绝对不差的。
后来的亲王,尤其是当时皇帝的子弟,他们为了发财还跟地方抢地皮,圈地。别看他们没什么权力,但在圈地上,地方上无论是左右布政使还是巡抚乃至总督也都是没什么办法的,谁叫人家的老爸或者兄弟是皇帝呢!
(二)我再简单说一下郡王。
郡王里除了朱元璋的侄子靖江王外,则都是朱元璋的子孙了,他们级别不低,但自始至终都没有什么兵,只不过过得都很潇洒。
至于朱元璋的非王的后代们,又没有计划生育,且奉国中尉怎么生都是奉国中尉。庞大的明朝宗室,成为了明朝一大财政负担。
有人说明朝的灭亡都是被朱元璋的子孙给吃垮的!因为朱元璋的子孙太多了,尽管国家养着,但他们没有自由,取名也很困难,有的甚至一辈子连个名字也没取上,更让人揪心的是,他们有的人生活也真的很困难。朱元璋如果泉下有知,一定很感慨,大明国都被吃垮了,竟然还有个别子孙吃不好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