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白癜风公益活动 https://weifang.dzwww.com/cj/201711/t20171123_16264512.htm这几天,朋友圈或是新闻热点被一些扮鬼脸的图片霸屏,原来是万圣节又到了。
很多人一周前就在设计过节这天该扮什么鬼才能与众不同,更多人直到前几天才开始查万圣节具体是什么日子,免得提前了闹笑话,落后了暴露自己土鳖本质。
网上又是一大波关于中国人该不该过洋节的大讨论。有的义愤填膺,觉得这明显的是崇洋媚外,是典型的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不自信;有的却从各个角度论证,一个真正自信的文化不仅不会排斥外来文化,而是会开放、包容、接纳、吸收。还列举了外国人在中国春节的日子也喜气洋洋的证据,说明中国进步了,开放了,“有容乃大”。
真是这样吗?
先来看看,是谁最喜欢过节?
排在首位的,肯定是商家,在崇尚买买买吃吃吃就能解压和快乐的今天,马云能把“光棍节”变成购物节,其他店家没这个影响力,自然就只能搭各种便车,能利用上的所有节日,都是让大家买买买吃吃吃的各种理由。国内的很多节日,跟商业的结合都不好,为什么?因为很多节日,都是让人回家去过,比如,中秋节,在家团聚;端午:在家吃粽子祭吊屈原;春节,阖家团圆吃年夜饭;七夕,夫妻团聚,得呆在家;跟万圣节性质类似的中元节,也是让人天黑就尽早回家……
除了春节过年,大家提前一个月就在准备年货还算有点商机,其他节日,谁还会提前准备?都回家过节去了,谁去店家买东西?
这洋节就不一样了,除了圣诞节,基本上都是各种名头的party,要求大家出门去狂欢,不出门,会被嘲笑为没朋友没社交,《完美世界》里小男孩菲利普佩利在万圣节想跟小朋友一起出去玩,却不被妈妈允许的那一脸失落表情,让人久久难忘。
中国的“鬼节”中元节一到夜晚店铺急着关门回家,满大街冷冷清清;洋人的“鬼节”万圣节就像个狂欢节,商家延迟打烊,中国的“鬼”怎么就那么不受待见呀?
只有出门,才会有机会消费,既然过洋节,就得像模像样,得有仪式感,仪式感,自然少不了各种道具,节日物品道具,让义务的很多老板发了大财。
世界上仅仅圣诞一个节日的道具,就有6成是义务市场出口的。万圣节只是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节日,很快义务的万圣节道具也会出口全天下。
更不用说大家出门狂欢,自然带旺了各种商场、餐饮、茶楼酒肆和娱乐场所的人气,洋节日,商家们爱你没商量!
商家喜欢过洋节,需要有消费者追捧接盘才行,于是,就开始明里暗里地找由头把赶集凑热闹,上升到了时尚潮流和文化的高度,不过这节日,就是不时尚,就会落伍,就是没文化,即便你有文化,不能接纳和包容外来文化,也是文化不自信。
于是,正中了平时就是各种鬼的群体的追捧,平时就是讨厌鬼、穷鬼、自私鬼、势利鬼……,
现在到了可以明目张胆亮相的时候,怎么能拉下这潮流呢?否则,朋友圈该发什么内容,否则,被人嘲笑自己土鳖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