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鳖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苦瓜丑在脸上,苦在心里泽妈妈美食食谱 [复制链接]

1#

要论相貌,苦瓜算是比较丑陋的植物之一了。颜色本来挺青翠的,就是果实上面布满疙瘩,正像一张男人的脸,一眼看上去轮廓还不错,仔细瞧瞧,全是瘢痕。

明代的王世懋就在《学圃杂疏》里说,苦瓜“外作五色蜂窝之状,子如鳖虫,人甚恶之”。说得恶心得很,一副厌恶之极的样子。

它的味道也不会招人喜欢。正如李时珍说的,“苦以味名”,从名字就知道了。我遇见过不少对苦瓜没有好感的人,其中以女子和孩子居多。当然这怪不得他们,谁不喜欢嘴巴甜的呢。

苦瓜丑是丑,但名声不错,有“君子菜”之名。这是因为将它和其它菜一起煮,它的苦味沾不到人家身上,犹如君子独善其身;而它的味道如苦口良药,清代的吴其濬开玩笑说它可以认“谏果”橄榄为友、“破睡侯”茶为兄了,都是一群有用的好人。

在明代,苦瓜有过两个别名,一好一坏,好的叫做“锦荔枝”,只是不知道这“锦”字从何而来;坏的叫做“癞葡萄”——依我看,这个名字更贴切些。

费信的《星槎胜览》提到苏门答腊有一种瓜,“皮若荔枝”,没剖开时“臭如烂蒜”,剖开吃起来,里面的瓤香甜可口,李时珍怀疑那就是苦瓜。

无论是荔枝还是葡萄,今天看来在外形上都和苦瓜没什么关系,至少大小就差很远。不过我们不要忘了,今天的苦瓜是经过了数百年的人工培育而成,在16世纪的明代,苦瓜只有鸡蛋那样小。

最早在书里留下苦瓜记载的是元朝的《南海志》。在明代,“原出南番”的苦瓜已经“闽、广皆种之”,中原一带的人家也在园篱边当作野菜来种。

一个皇族子弟比较详细地描述了苦瓜。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叫朱橚,他被朱元璋分封到河南开封做王,是个喜爱研究植物也体恤老百姓的人,于是编了一部《救荒本草》,专门教穷人在荒年如何分辨可以食用的野菜,其中就有苦瓜。这样的高干子弟真是高尚啊,有点君子的意思;听说朱元璋是个麻子,估计他的儿子也不是帅哥;就这两点看来,这朱橚和苦瓜倒有一两分相像。

朱橚了解到的苦瓜吃法是只吃里面的红瓤。想必那时候北方人都是这样吃的,真是白白浪费了最可食的瓜肉。稍晚点的徐光启纠正了这一点,亲自吃过苦瓜的他说“南中人甚食此物,不止于瓤”。他还告诉北方人,这是常年可以食用的蔬菜,不必只用于救荒。

现在,情况可都掉了个了,还有谁只吃瓜瓤不吃肉的吗?李时珍以前把“南人以青皮煮肉及盐酱充蔬”当作新鲜事来讲,如今该轮到人们诧异地听你说你喜欢吃苦瓜的瓜瓤了。时移世易,这种事真是说不准。

虽然果实像屈大均说的那样“自苦而不以苦人”,但它的叶子则相反,手摸一摸也会沾上苦气。我种过苦瓜,这是亲身得来的经验。

清代的谢堃也种过苦瓜,他在《花木小志》里说:“当秋风夕吹,与扁豆丝瓜,延缘老圃,虫声啾唧,雁影迷离,不由人不动鲈脍之思矣。”这个谢堃似乎只是个普通文人,但是把种苦瓜的情形写得够美的。

怪我模样丑,靓女躲着走;谁知心亦苦,只与君子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